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上海新能源车充电桩进小区有点难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4-12-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一边开心地领到“沪DZ”打头免费沪牌,一边是家门口怎么也装不上的充电桩,目前沪上新能源车的“尝鲜者”们的心情可谓喜忧参半。

今年,上海有数千辆新能源车上好绿牌,开上街头,按计划,今年全市将建6000个个人充电桩,明年要推广1.3万辆新能源车。在市政府的“绿车雄心”之下,上海也成为全国各地新能源车企业逐鹿的主战场,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

琳琅满目的环保车型、优惠实在的用车成本,都很具吸引力,可买下新能源车后,许多车主遇到一本本难念的经,一个如哏在喉的问题,就是充电桩难进小区。

一张开不出的车位证明

家住宝山大华某小区的程先生,最近简直成了社区里的“祥林哥”。不管碰到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或是居委会主任,都拉住问:“车位证明能开下来了吗?”

今年年初,程先生一家添置了第二辆车:一辆小巧玲珑的纯电动车。买车时很兴奋,沪牌难拍,油价不菲,新能源车完美地解决各种问题;用来上下班、市内短途,纯电动车完全可以胜任。

但充电还是不便。外头的公共充电桩毕竟不像加油站随处可见,单位车库有插座,但车位很难抢到。程先生最希望在小区里能解决充电问题,无奈家住五楼,楼上“飞线”下来风险太大,而自己又没有固定车位来装固定的充电桩。

最初程先生通过汽车经销商,向电力公司申请安装充电桩。开始一切顺利,费用也无需车主承担,但卡在关键环节:电力公司需要一份物业公司出具的车位归该车主所有的证明。

程先生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固定车位,但上海既然鼓励私车购买新能源车,小区也应该配合。他找到物业经理,提出选一个公共的地面车位,为他出具一份“车位归属证明”,从而装上充电桩。“我绝不是要占了这个车位,就是为了装上桩,车位还是公共车位。”程先生对物业解释。

面对程先生的要求,物业经理犯了难:虽然业主承诺不占车位,但一纸证明出去,会不会公共车位真变成私人车位了。更关键的是,物业公司只是委托管理,《物权法》规定车位属于小区业主共同所有,物业根本无权出证明。

于是,物业经理把难题交给业委会。业委会主任也犯难了,程先生的要求看似合理,但现在小区停车已经很困难,新能源车主提出需求,其他车主肯定有意见。更何况,去年底该小区业主大会表决通过,要在两年内取消地面私人固定车位,全部改为公共车位,以改善小区停车难题。今年已经有30户家庭出售房产时退还了车位,此时要出具“变公为私”的证明,更加难以服众。

碰了两次壁,程先生又去找居委会,依然没有结果。最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都只能给个勉强的答复:以后小区里新能源车达到一定数量,再开辟专门的带充电桩停车位。业委会主任也跟程先生坦言,就算实现了,这份车位归属证明还是开不了。

程先生折腾了近两月,终于偃旗息鼓。他很苦恼:难道没有固定车位就不能装充电桩,如果固定车位是拥有新能源车的前提,那么环保就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情。业委会也烦恼:这样的业主将来越来越多,矛盾也会不断增加,如果有法规规定小区必须装充电桩倒也好办,难就难在没有规定,只凭着“环保理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谁担责任才是矛盾焦点

像程先生一样,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没有固定停车位的车主大有人在。

前不久,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就坦陈,截至10月底,北京共有机动车561.3万辆,但停车位却不到300万个,不但存在较大缺口,而且还在以每年5万个左右的速度增加。上海同样如此,据相关机构测算,上海中心城区的停车位缺口超30%,部分小区的停车位缺口已超过60%。

居住小区没有固定车位是十分普遍的。这些车主们想要购买电动车,是一定会遇上程先生面临的困惑的。车位缺口虽是硬伤,但即使拥有专属车位或是私家车位,想要安装充电桩,依然不那么简单,各种难解的矛盾同样存在。而矛盾的焦点,就是出了问题谁担责任。

家住杨浦区新江湾城的郑女士也对安装充电桩有着一肚子苦水要吐。她告诉记者,前不久自己准备买一辆荣威E50电动汽车,购车时就听4S店的销售人员建议,最好先“搞定”充电桩。心想着,自己有固定车位,应该问题不大,只要在地面上打几个孔固定充电桩,再拉一根电线就可以了。

但随后跟物业报备时,没想到被拒绝了。小区物业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郑女士车位上的充电桩,物业不负责看管,万一被人为破坏了只能自担后果;又比如,安装充电桩带来的安全隐患,如发生漏电事故等等,物业也不负任何责任,而且这种安全隐患存在,郑女士还需要征求大多数业主的同意,才能安装充电桩;此外,由于充电桩电压是380伏,物业担心这会影响整个小区的用电平衡,建议郑女士尽量不要私自安装,等等。一大堆问题摆在眼前,郑女士在最后一刻,只能打消购买电动车的念头。

家住虹口区的袁先生算是比较幸运的,已在自己的车位上安装了充电桩,但这一个过程也整整花去三个月时间。其间,他也碰到了关于谁担责任的种种困惑,比如申请初期,物业提出的顾虑很多,认为地下停车库电线分布原本设计时候,没有安装充电桩时要用到的线路设计,一旦重新拉线会有影响。袁先生只有把责任全都揽下,答应物业,所有钢管、电线都自己另外排,绝对不会影响到原本的线路。而后物业又提出了如消防方面的安全隐患等,袁先生又亲力亲为去找供电局出具了一份“电力公司对安装个人充电桩的指导意见”,最终才说服了物业。

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原本是件好事,既省钱又环保。但实践起来竟如此困难。用郑女士的话来说:“小小一个充电桩搞得这么复杂,谁还有心做环保?”

充电桩进小区难题谁来解

一个又一个案例,消费者的现实困惑,似乎把矛头都指向了物业或是业委会。但为何物业要对充电桩进小区“百般刁难”?据记者了解,其实物业作为小区的管理方,对于业主提出的建设充电桩要求并非有心阻拦,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小区物业要考虑公共事业,也要顾全社区安全和其他业主利益,实在难以平衡。

各方似乎都有理由,充电桩进小区难题究竟谁来解?责任究竟谁来担?或许还是要跳出小区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