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澳门共论新能源汽车商业化 观点碰撞擦火花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4-11-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当APEC会议把多国首脑吸引到北京,几乎同时,距京两千公里之外的澳门,也已成为多个车企老总机票的终点。

11月7日,“第四届中国(澳门)—亚太地区首脑峰会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商业化论坛”,在澳门威尼斯人渡假村酒店金光会展中心如期召开。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会议的场面有些“失控”。原计划百人以内的高层峰会,却被近两百的最终到场人数挤得满满当当。

大的背景是,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表明新一届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并提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于是,关于下一步如何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创新商业模式、以及怎样让车企在冷淡的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抱团取暖”,就成为多方亟需获取答案的关注焦点。

本次由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汽车报》社与《新能源汽车新闻》 杂志共同承办的澳门峰会,共吸引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副书记周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宝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广汽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松、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燕等十余家整车企业主要负责人,及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殷承良、深圳市发改委协调处副处长陆象帧等专家、政府官员参会。

■企业“亮剑”

7日上午,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总裁纪学成抛砖引玉,率先在论坛发言。他强调,此次论坛以合作、务实、践行为主题,重点探讨的内容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商业化。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副书记周强,从中国汽车的市场规模、能源和环境三个维度,阐述了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汽车产业战略转型中的实际意义,并表达了东风汽车公司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后产生的四点体会。

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围绕国际化战略思维、国际化人才队伍、构建国际化标准和体系三个方面,表明了未来长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化战略方向。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则表示,就江淮汽车新能源发展的实践以及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的探索来看,江淮新能源车从轿车到客车再到轻卡的尝试,使江淮的纯电动汽车产品线逐步形成集群化优势,随着环境压力和商业化模式的变化,江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也将到来。

高潮出现在广汽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松的发言过程中,他借助真实故事情节及诙谐的语言,尴尬表示尽管中国制造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却无福拥有能产生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汽车品牌。并针对这一现状呼吁,要从加强企业创新、增强政府监管、培育消费者汽车文化,及联合自主品牌抵制合资品牌打压四个方面入手,提升自主车企的品牌力。众多与会嘉宾对此表示赞同,会场掌声迭起。

■“闭门”激辩

7日下午,与会嘉宾在闭门峰会展开激烈讨论。专家们首先“亮剑”,陈全世以调查数据为依据,提出目前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上,消费者主要面临“充电难、购车贵、里程短”三大难题。殷承良则以上海为例,认为之所以在政府补贴后,出现纯电动车小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的“倒挂”现象,是政府补贴的门槛值没有区别对待补贴对象。他呼吁,政府应区别给予纯电动车、增程式电动车、插电式电动车补贴。

然而,企业代表却持相反意见,认为今后新能源车的重点发展方向,应交给市场需求作为判断依据。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勇认为,普通混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技术难度要高于纯电动车,应获得更高补贴。并指出,殷承良的观点有地域局限性。此外,他并不赞成殷承良“用油少补,用电多补”的观点。认为消费者之所以用油,是因为充电设施不健全,被逼无奈只能用油,不应把充电桩普及不利的责任推到消费者身上。比亚迪代表易泽明也认为,目前市场尚未成熟,如果市场的充电站配套设施已经成熟,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用电、节能优势就能发挥。《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宁认为,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密集政策投入,已经远大于对传统车的支持。政府的协调、对于项目的支持以及社会组织机构、租赁市场、稀缺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应发挥协同作用,才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另外,深圳市发改委协调处副处长陆象帧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应付国家要求发展新能源汽车指标的现象。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充换电 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