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左边移1米,后退2米,好的,位置就在那里,当心,注意后面的坡度,别滑下去!”
“这个位置不错吧,应该是这里,D腿正好可以避开那个坡度,好的。”
“好的,高队,报给我数据吧。”
山高谷深,连绵起伏,一眼无边。茫茫无际的空旷深山里,如果忽然传来这样一组对话,回音荡漾,不清楚的人肯定不知道这帮人在这忙碌着什么。身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深山里穿梭,一会是次序移动向上爬山,织起一条红飘带;一会是扎堆观测数据,幻化为一朵红;一会是各自分头定位,分散成几个红点。无论如何变形,总能成为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就是河南电力设计院奋战在酒泉—湖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酒湖线”)的野外一线员工。
截止目前,河南电力设计院已经参与设计近20条特高压线路,施工图设计的也有8条。每条特高压战线上都有一支坚强的队伍,每支队伍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但每个故事的主人翁只有一个,他们共同名字都叫电力拓荒者。我们试图通过酒湖线来探寻这些电力拓荒者究竟在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是什么力量让他们笑傲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情愁,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一往无前。
工程难、任务重——阻止不了前进的脚步
从进入甘肃到天水,一路共有39个隧道,最长的隧道有十几公里,在亚洲都屈指可数,隧道多的原因之一就是滑坡厉害。酒湖线全长99km,线路位于定西和天水境内,全线所经的陇西、通渭、甘谷等都是著名的滑坡地质灾害密集区,对于输电线路来说只要有一基塔处于滑坡位置,整个直线段方案就可能作废;如果简单地选择避让,就会增加线路的长度,投资成本也相应增加。滑坡多,阴雨连绵,选线难,改线多,带刺植被茂密,几乎没有路,这是摆在一线人员面前的主要困难。
“这次院里非常重视,在现场的地质专业、测量专业人的数量都是之前少有的”,该院勘测工程部主任工程师王松江这样解释滑坡的严峻性,“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类似的问题,滑坡多给选线造成了较大影响。我们承担的标段是甘肃滑坡最为严重的一段,知根知底的甘肃院压根没有参与本标段的投标,可以显现工程的难度之大”。山连山,横切面较大,选线难,进度慢,归根结底是滑坡的问题。很多滑坡身在其中是很难发现的,当跳出来远观才能发现。还有一些是滑坡后被村民整平了土地,破坏了滑坡的特征,也会很难发现。所以,现场调查非常重要。这样会避免过于自信式的熟视无睹,也会避免没有经验式的草木皆兵。
人们在困境中最期待的是瞬间逆转,需要“天来之物”来解决燃眉之急,而上天给我们的从来不是及时雨,大都是雪上加霜。“陇西月半已深秋,箭已上弦人马休。一夜无眠一夜雨,人不涕泪天含愁。”勘测工程部测量室主任高晓东这样感叹。“接连下了半个月的雨,本来滑坡就非常严重,这下子难度更大了。关键是雨天持续影响了工程进度,兄弟们都急坏了”,勘测工程部张长书内心的焦虑是现场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对于滑坡严重的工程,雨可怕,雪也可怕。9月的天水,忽然就来了一阵雨夹雪的天气,温度一下骤降,很多人员冷不丁被冻着出现了感冒的症状。
天气略有好转,一帮兄弟们就又爬山开始了工作。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样说绝不为过,如果不是从事这份职业,你绝对会被上山那种“Z”型路吓到。从山底下往上走,几乎只有车宽的山路,一圈一圈的盘旋而上,人在车上被甩的东倒西歪很正常,时间长了,会使人感觉到恶心,头晕,看看近乎与车身平行的山沟,你不时的会惊出一身冷汗,从山下到山顶一直盘旋而上,最少也需要半个小时。“刚开始我也很害怕,像过山车,提心吊胆。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这样来回,一天一天的接下去。”现场一线人员谈起对笔者而言惊心动魄式的山路显得从容淡定,“现在,到现场要认真干活,到酒店要加班汇总,为第二天准备,车上的这个时间反倒成了我们分析现场,交流经验的好场所”。
在现场,他们的业务总是那样娴熟,各司其职,效率极高。测量室主任高晓东扛着测量仪,东奔西跑,在笔者几乎瑟瑟发抖的情况下,高晓东、方晓明等人的汗水顺着脸颊不住的往下流。定位一个塔位,多则一个小时,少则半个小时。除了地形险要,更多的是他们考虑到各种情形后对每一个塔位的负责,对工作的细心。几个塔位下来,已经是该吃午饭的时候了。野外的午餐,能喝上热水对大家已算丰盛,为了轻装上阵,很多人没有带热水,只是干饼就咸菜。如果说美味的话,那就是另加一根火腿。席地而坐,最多5分钟解决战斗,这就是支撑一群铮铮铁汉几乎一天的口粮。转眼功夫,他们就已经又投入了工作。最可怕的情况,满山遍野的带刺植被,在你根本找不到路的情况下,要想快速定位,确实是一件难事。线路部工程师聂旭初说:“那些荆棘植被,高不高,低不低,高可以钻过去,低可以踩过去,半身腰的高度总是被扎的浑身是刺。”翻开勘测工程部新员工陈磊的衣袖,清晰可见的一道道带血的划痕布满了半个手臂,“我这还算好的,现场的几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这种福利”,年轻的小伙对笔者一笑而过。相比较而言,线路技经专业的甘景双在爬山的过程中,由于体重超标,别人踩过去都没事的地方,他一下子踩塌方,滑下十几米高的断崖式山坡,幸好被一颗树枝挂住被同事们拉了上来。听起来至今依然心有余悸的笔者,却在第二天看到他出现在另一个工作组继续工作,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种种经历,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毫不为过。就是这样一群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像蚂蚁啃骨头一般,硬是在这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用脚步丈量着通往山顶的距离,用手中的GPS、测量仪器找出一条条线路走廊,描绘出一条条能源大动脉。
离别愁 ,内心苦——淹没不了梦想的追逐
是谁把思念翻起了浪花,一转身,浪迹天涯。这是对河南电力设计院工地一线人员的真实描写。一年365天,很多人能真正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呆在家里的时间更少。勘测工程部的李新风2014年已经出差在外200多天,孙步阳自从4月份就辗转于各大工程,一直坚持到酒湖线特高压工程;袁勇、陈磊、孙步阳、李新风等人都是刚刚从新疆750线路辗转至甘肃天水酒湖线特高压,一刻不得闲。
累了一天的他们,很多人回到酒店洗漱都顾不上,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最希望听到的就是电话那头小孩的牙牙学语。或许,只有你长时间在外你才能体会那样的心情。采访到的线路部一个兄弟对笔者说,今年工程比较多,任务可重,一直出差,能真正在家呆上几天多陪陪家人确实不容易,还是你们幸福啊,眼神里透露着那种羡慕与嫉妒。事实如此,今年河南电力设计院就中了几条特高压线路,工期紧,而且工程相互重叠,加上其他一些工程以及投标等工作,勘测工程部和线路部的同事们从年初到现在一直处于连轴转的状态。“由于工期紧张,人手少,可能你上一个工程的资料还没有出手,就已经安排好下一个工程了,只好把资料带到工地加夜班整理,这种情况很普遍”,勘测工程部岩土室副主任张石友这样解释频繁的出差。“我没事,我还没有女朋友,孤家寡人,没有牵挂,哈”,小伙子陈磊如此调侃自己。
对于线路结构的殷黎明来说,境况就大为不同。谈起家人,他一脸的愧疚。媳妇还剩一个多月就要生小孩,一直住在单身公寓的他们,现在只剩下他爱人一个人坚守,守着那个暂时属于他们的小窝,守着即将到来的幸福。10月11日,晚秋,零上3度,雨雪初上的甘肃天水,小殷在微信中写下了这样的感叹:郑州尚是短衣袖,陇西已是雨夹雪,深处孤寒千里外,孕妻衣食俱安否?
被科室年轻人称为“老大哥”的高晓东总是在内心深处进行着三方博弈:工作,事业,家庭,而每次博弈,占领上风的肯定是工作。家中有病重在床的老父亲,需要有人照料;单位还要尽科室主任的职责,协调各种工作;现场还要在特高压一线挑大梁。很多一线人员都有这种困惑,慢慢的大家都习惯了。当这些习惯成为常态,每每想起,内心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苦楚。不是不想,而是没有办法,这是摆在他们面前最真实的状态与想法。
为了梦想,很多时候,他们在工作之余还加班加点的自我充电学习,努力去参加每一个考试。即便如此,还是会有错过一些考试的时候,说起来,这也算是“圈内”的一种常态。成长中,总会有这一个阶段,学会平衡与牺牲,这是追逐梦想的征程中必须经历的,这是种考验,也是自己最初的选择。说起选择这份职业,勘测工程部丁吾鹏说,与同学们横向比较起来,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落差,有时候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选择是什么?或许本来就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能通过奋斗让当时的选择显得更加正确。
慰问现场的该院曹志民与张思军副院长在与一线人员一起进餐时,对大家的辛苦与坚守鞠躬表示了深深的感谢。这是对所有一线人员的无言理解与支持,更是对大家撇家舍业,忘我精神的由衷赞扬。那天晚上,大家彻底放开,一起畅聊。尽情之处,有人眼泪不住的下滑-------。笔者深深地明白,那眼泪是经不住多天工作压力的释放,是长久压抑在内心的事业、家庭、工作的苦楚与煎熬,是淹没在工程背后的那种对家人沉甸甸的思念与愧疚。他们大都曾经历过撇家舍业的愁苦,遭遇过千里之外思念家人的孤独,他们也都曾在一天的劳累之后想要转身睡去却难以入眠,但我们没有听到他们太多的抱怨,我们只看到他们成年累月的追梦背影,风雨兼程,像他们本人一样,冷静而独立的逐渐被我们每一个人所知。“如果没有发自内心深处对梦想的坚守与追逐,常人无法忍受这份职业背后的愁与苦。”一位同行如是说。
苦中乐、精神魂——历久弥香的文化财富
害怕呆在这个团队,因为它总是与急难险重、爬山涉水分不开;担心失去这个团队,因为它带给你的不仅有成长与分享,更多的是快乐与温暖。如果不是待在这个团队里,不是一起在坚守在千里之外的大山里、一起啃干粮,一起在酒店一熬一夜,一熬一夜,你很难体会那种团队的概念以及在那种氛围下的团队里凝结起来的团队力量、兄弟情谊与延绵不断的温暖。
工作上,从管理到后勤,从前一天晚上选线切面到第二天现场勘测,从贴在交通车辆上的一张每日工作派工单到晚上回到酒店的总结分析,这支团队的工作流程清晰流畅。当天晚上的线选不好,你就无法开展第二天的外业勘探;没有工作派工单,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分组。看似简单的工作流程,却一环扣一环,紧密协作必不可少。定位过程中,更是需要每一个人的密切配合。如果一天的外业结束的早,晚上能见缝插针的三三两两的喝杯小酒,聊聊家里挂念的孩子家人,聊聊工作上、生活上的心结,彼此温暖的心情便融入了畅快的酒桌文化“兄弟,干了!”。此时,豁达的心态与合作的快乐在苦难情愁面前显得更加珍贵。
当然,聊的更多的还是那些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其中的快乐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对于他们而言,到河南电力设计院类似距离远、天严寒的内蒙古锦联工程;沙漠里、高温度的新疆750kV沙漠线路;滑坡多、荆棘密布的酒泉——湖南特高压线路这样的工程来, 辩证的来看,锻炼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测绘工作是一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测绘技术日新月异,如何让新技术创造效益,工程实践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对于滑坡多的酒湖线而言,河南电力设计院把摄影测量工作站带到工地,切断面、选线,一路下来,将平断面图绘制、路径优化工作完全在工地展开,这大大提高了整个工程的工作效率,这也是河南电力设计院首次在特高压工地发挥摄影测量遥感技术的巨大作用。对于熟练运用这种技术的孙步阳而言,带着立体眼镜,手脚并用,绘制线路平断面图,选线,好似打一场游戏,那种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的成长兴奋溢于言表。传帮带,同样在这样的大工程中处处存在。高晓东、孙建勇等这些年轻人的老大哥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年轻人大力的支持与帮助,技术上的毫无保留,工作上的勇挑重担,生活上的虚寒微暖,心理上的疏导开怀,用他们年轻人的话说,这些老大哥是他们工作上的榜样,精神上的力量。即便是在外业的高山上,快乐与互帮互助也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你推我一把,我拉你一下,对于他们顺利登山或者穿越荆棘很重要。午餐时,扎堆围坐在一起,虽然吃的都是干粮,分享点队友的东西,边吃边聊,投机处,开怀大笑之声,荡漾山谷。
干我们这行,总会吃很多的苦,受很多的罪,也会牺牲很多东西,奔波于各大工程的现场项目经理敖清诚与主任工程师王松江,人到中年,总结走过的路,感慨良多。但是,多少年之后,在外人看来那种孤寂难熬、奇险无比的外业生活,都会成为最美好的记忆,那种记忆会是你内心至今最为值得珍藏的东西。站在迎风的山坡上,触目远眺,该院副院长张思军说,这份职业,你要学会自己找乐趣,热爱它,你才会喜欢它,真正喜欢它,你就不会觉得很苦。这是对年轻人的寄语,或许更是他一路走来越发显得坚定的心里独白。
面对激烈的竞争,无论个人、团队还是企业都应该保持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也包含豁达心态的节奏,向上进取的节奏。节奏的归根结底,是一个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魅力,这种文化以企业为土壤,浇灌以勤劳汗水、团结拼搏、无畏担当,历经急难险重工程的洗礼,沉淀下来,历久弥香,值得珍藏。
结语:喝彩的理由
隐忍寂寞,相伴清苦,行走山间,排头尖兵。其实,对于从事这份事业的电力拓荒者来说,一向都不缺乏受到关注的机会。但也许只有你真正的跟他们哪怕是待上一周,你或许才会更加理解他们的动力之源。那是一种希望藉由梦想之翼,用行动坚定自己选择的睿智;一种历经百转千回,依然笑傲一切的飒爽;一种以企为家,经由急难险重工程沉淀下来催人奋进的力量。诚然,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精髓,一种当今时代先进团队所不可或缺之风骨。所以,再多一点喝彩和期冀吧,为我们有这样的团队喝彩,期待河南电力设计院在一个又一个这样团队的携手奋进中,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