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按照上汽规划,未来荣威品牌将进一步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双线并进”。
据了解,为了打造强势自主品牌,目前上汽已经投入了230亿元,“十二五”期间,上汽还将计划投入222亿元,到2015年达到450亿元。到“十二五”末,上汽自主品牌将完成7大平台和十几款新车的投放。其中,很大一笔资金将被投入到足以决定车企未来命运的新能源车研发中来。
在新能源汽车商品化方面,上汽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新750 Hy-brid混合动力轿车,紧接着2012年推出了荣威E50纯电动汽车。目前,上汽已经自主掌握了“电机、电池、电控”的纯电动汽车的“三电”核心技术。
再加上这次广州车展上亮相的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有赖于上汽如恒大般持续不断、稳健扎实的投入。截至2012年年底,公司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投资达到46亿元,而未来还将继续大手笔的投入。上汽这样的决心,算得上是汽车行业的“恒大”之一。“合资品牌在中国大多以"圈钱"为目的,其核心技术研发一般都在国外完成。”有车企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拥有强大资源优势的国企虽然有投入,但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更多的是天女散花式的乱投一气。更有甚者,一部分企业把发展新能源汽车当作是政治任务,完全不考虑市场化前景,胡乱上马产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要靠自主品牌,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最大痛点。”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插电混动PHEV和纯电动EV市场最热的声音始终都来自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在这一块并没有呈现出落后于合资车企的局面,甚至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已经超过了合资企业目前的产业化水平。
以各个企业在新能源车发展上的简单对比,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工业许多发展中的痼疾,诸如长官意志、行政色彩、缺乏市场基因。而对于上汽的成功,正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恒大的成功归结为“砸钱”一样,上汽在新能源车上的“砸钱”是其遵循市场的发展模式的体现。
2012年,上汽乘用车实现20万辆销量,同时销售额达到200亿元,单车售价已超过10万元,与合资企业水平相当。之所以能够在低端竞争中脱颖而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认为,这正是在于上汽打造的体系竞争力。
眼下,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正面临市场需求、消费行为、汽车形态三大方面的变革,传统汽车动力总成升级、汽车生活信息化、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的上汽在这些方面已经先人一步,并积蓄了足够的资本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溢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