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光伏企业大数据你在哪儿?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4-11-06 浏览:

上班的路上听到三则消息,大致内容如下:

一是青岛港融资骗贷案深入调查进行中。该案显示:数家出口贸易企业利用库存数据面对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对同一批货物开具多张仓单,质押于不同银行从而骗取多笔贷款。仅“德正资源”及其关联公司在18家银行的贷款金额就超过160亿元,被骗机构不乏国外著名银行。

二是银行希望给小微企业融资,却苦于这些企业财务数据不全、不清、不公开而放贷无路。消息说北京的一些银行机构一改坐商习性,组织大批信贷人员,深入小微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在财务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下,创建以水表、电表发生量统计等独特的企业经营数据分析体系,可最终却因财务数据缺少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得不放弃对这些企业的融资投放。如此做法,既是中国金融机构的写照,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奇观。

三是近日有银行与阿里金融开展合作,主动并规模化地为阿里的小微电商进行融资服务。其意义在两个方面:第一,强化了阿里的竞争力。凡阿里金融推荐的阿里电商,银行一般都会在手续从简的前提下给予融资,虽然此举阿里并无收益,但凝聚商户、扩大商户则成为阿里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银行一改无法分析、判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难题,走出一条新经济时代的融资之路。这一融资分析模式的成功,完全归功于阿里的电商大数据。

同样是银行对企业融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不同的结果,好像并不以银行付出多少为标准,而是以银行掌握被贷款企业数据多少为条件。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支持体系是企业对真实数据的积累,和企业对真实数据的披露。互联网时代以前,企业数据的统计和披露永远追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数据的统计和披露一改以道德为基础的信息披露时代,进入以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披露时代,从而必将促进经济的发展。

现如今,很多人习惯于在各种场合引用“大数据”这一概念,但“大数据”之于他们,其准确含义似乎懂似乎又不懂,其使用价值似乎很近似乎又很远。读懂了上面三则新闻,如同近乎修完了MBA班“大数据”的案例课程,也就会懂得没有数据的积累和披露,就不可能有银行融资的繁荣,更不可能有资本市场的繁荣。

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今年以来,光伏产业投融资市场的一个巨大反差引人注目:一方面投融资倾向根本逆转,从退避三舍到趋之若鹜,在长期投资市场有中民投、绿巨人、恒大地产的涌入,在银行融资市场,年初有民生银行,近日有招商银行纷纷出台光伏产业融资办法;一方面投融资环境改善有限,光伏电站投资企业融资难现象依旧突出。少有几个产业能比光伏更具发展前景,更受国家重视,更加吸引银行关注,可是偏偏融资难却是这个产业残酷的现实。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历史数据积累得不足,产业标准建立得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加速这一问题的解决,它使得过去用时间换空间的一种行为丰富为用空间换时间两种行为并存,其结果就是用最短的时间但最多的数据取得和过去长时间数据统计一样的分析和标准建立。

一段时间来,笔者持续关注着大力推行光伏电站智能管理的木联能、华为两家企业,惊喜发现智能管理的推广、完善过程同时是数据积累的过程,如果国家加以引导,中国光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时间可期。

(作者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 新能源 大数据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