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甘孜州4.58万户无电户用电问题将彻底解决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发布时间:2014-11-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9月23日,随着川、青、藏三省区边界金沙江畔10千伏奔真线顺利投产,石渠县9万多名藏族同胞终于用上安全可靠的电能,9001户无电户告别无电生活,石渠县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全线竣工。

除了石渠,甘孜州其他16个县(德格县除外)的“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也正在火热进行当中。 按照计划,到2014年年底,甘孜州200 个乡、791个村、4.58万户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18.86万人从此用上大电网的电。

甘孜州是四川省水电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州内江河湖泊众多,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均流经境内,理论水电蕴藏量达4200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超过3600万千瓦。

虽然有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但这里却是全国最缺电的地区。

“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是甘孜州20多万农牧民生活的常态。缺电之痛、停电之苦,不限一点,而是一线、一片。从北边的石渠县到南边的稻城、乡城、得荣县,都是如此。

据国网网甘孜供电公司相关人员介绍,甘孜州电网孤网运行,没有外援;同时电源建设长期滞后,境内无煤、油、气,能源结构单一,一直以来靠地方小水电勉强支撑。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丰富的水力资源开发程度低,目前甘孜南部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五县水电装机总容量仅11万千瓦左右,冬季枯水期实际出力更只有区区三四万千瓦。

如何破解甘孜州缺电的难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认为,让这些地区并入大电网是唯一出路。因为只有实现电力联网,才能彻底解决水电丰枯水期变化和光伏电站的间歇性难题,让藏区百姓真正‘用好电’。也只有与主电网互联,才能让康巴藏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找到用武之地,让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藏区的经济发展。

2012年9月19日,投资32.15亿元的500千伏“新甘石”联网工程投运,甘孜州西北部电网骨架初成。今年3月18日,总投资66.3亿元的500千伏川藏联网工程动工,到今年年底甘孜州南部电网骨架也将成形——四川主网通往甘孜北部和南部地区的两条“主动脉”即将贯通。

从500千伏的主干网,到220千伏、110千伏的区域电网,再到35千伏的、10千伏的低压电网,一张遍布甘孜州全境各级电网构筑的“毛细血管”正在形成,与四川主网相连后,甘孜州孤网运行的历史即将结束,当地牧民迈入“大电网”时代。

“苦不苦,铁塔架到4915;累不累,饭菜夹生夜不能寐……”国网乐山供电公司白玉输变电工程前线总指挥白学祥的话真实反映了一线施工人员面临的严峻的工作和生存环境。位于甘孜州白玉县的卓达拉山上,有着整个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中海拔最高的一基塔——海拔4915米的N72号塔。那里空气稀薄、让人呼吸困难,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夹杂雪粒的风打在脸上生疼,更有那说来就来的冰弹子,砸得安全帽啪啪直响,对施工人员的生命构成威胁。即便如此,蒙着口鼻的工人依然忘我地工作着。

可怕的还有每到下午2点就开始的草原上的狂风。虽然甘孜州理塘县奔戈乡萨戈村狂风肆虐,但国网四川绵阳供电公司的员工依然在毛垭大草原上组立理塘-禾尼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铁塔。施工人员的裤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下塔之后,虽然有防护工具,但每个人的嘴唇和双手已经被冻得青紫一片。“如果不是因为抱着铁塔,也许我们就被吹跑了。”类似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着实让人敬佩。

在雅江、理塘、稻城、巴塘……甘孜州17个县内的高山峡谷内都留下了电力员工忙碌的身影。

眼下,工程即将验收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10月1日,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110千伏新龙变电站投运。新龙县委书记公纠说:“乡亲们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大家都说要买洗衣机、热水器、电热毯等电器,给客厅铺上地暖,暖暖和和过个年。”

今年9月,石渠县境内的110千伏洛须、35千伏长须贡马、呷衣、奔达四个输变电工程相继投运,覆盖石渠县域2.5万平方公里22个乡镇的供电,石渠县9001户无电户从此告别无电状态。

“有了电,今年冬天我就可以在石渠安安心心地做生意,不用再离开了。”石渠县洛须镇开电器店的内地人罗宾很开心。 不仅如此, 通电也将极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石渠有丰富的中药材和畜牧业资源,有了电,石渠的特色产业就可以得到更好发展,经济发展会迈上新的台阶。”石渠县委副书记刘泽为未来充满信心。

除了为牧民架设电力线路,电力员工也将更多的现代文明和知识教给当地的百姓,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9月17日,禾尼中心校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电力知识讲座,35名1~3年级的学生望着台上国网绵阳公司的电力叔叔,听得特别认真,他们之后还第一次参观了35千伏禾尼变电站。

今年国庆,绵阳公司的员工汪志刚邀请了禾尼乡9岁的昂泽、呷洼乡9岁的丁真曲措和8岁的俄热巴姆来到绵阳北川县城过节。第一次出远门的藏族孩子与汪志刚的儿子一起看电影、逛游乐园、参观供电营业厅和科技博物馆,特别开心。汪志刚被禾尼乡的孩子亲切地喊作“汪阿爸”。

在汪志刚看来,他的工作不仅是为藏区的孩子点亮电灯,也点亮他们的梦想之灯,引领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分享到:

关键字:无电户 用电问题 通电工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