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产品研发的现状、愿景和障碍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关于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现状,并给出如何建立适合本土的研发体系的建议,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第一,主要是围绕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现状,及我们的看法;第二,针对现在国内整车研发面临的挑战,把我们调研的结果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最后抛砖引玉地提一些我们的想法,就是说我们中国不管是跨国企业还是国内的自主品牌,为了进一步提升整车的研发需要在宏观大环境上和自身方面需要做哪些努力。

如果说是一个全新的整车平台的研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跨国企业真正针对中国市场做平台的全新开发。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外资整车企业进入合资开发领域,第二阶段是在这个平台基础之上开发一些针对中国市场长轴距的产品,过去三到五年一些合资企业包括上海大众这样的企业已经在建成的平台基础之上开发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比如说朗逸,不只是一个产品,已经成了一个系列。

最近一两年跨国企业在中国研发的趋势,一方面,所有在华的合资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的深度和力度;支持成熟产品国产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整车企业在建立独资的研发机构。

而独资的研发机构研发重点不外乎是三个方向:一是希望针对中国消费者有更深入的了解;二是在中国开发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电子或互联科技应用;三是一定程度上法规要求很多跨国企业中国的研发中心定位还是放在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上。

2012年麦肯锡做了一个针对跨国企业在华研发现状的调研发现,外国企业的中国研发中心目前的研发相对还是低水平,绝大多数研发中心定位在全球研发体系中的次要位置,且本地化研发比例比国外企业高很多。

一个好的现象,根据我们和很多跨国企业沟通以及我们日常接触的一些客户,他们对中国的研发中心未来的定位和期望还是很高的,大家也都是希望中国的研发中心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内可以成为他们在全球研发中心当中一个设计领先的定位,所以大家还是有很高的期望值。

如果这样一个定位转变能够真正实现的话,这个对我们研发中心的高新技术研发比例的提升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跨国企业在中国研发中心的定位更多还是围绕着服务于中国市场,或者是有一些企业的研发中心服务于中国市场,适合金砖国家市场的一些低成本的产品开发,国内的企业希望面向全球的市场。

在我们访谈和调研的所有行业当中,大家普遍预测在未来五年到十年以内中国设计这个因素在全球产品开发中的份额会逐步提升,每个行业提升的幅度不一样,主要的驱动因素有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府法规要求和政策支持;二是很多跨国企业把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能够进一步地紧密融合;三是中国市场毕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几乎所有产品细分市场中国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所以说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对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很大的;四是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本土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在未来五年中国设计和中国研发的比例会有提升。

什么东西阻碍跨国企业真正实现中国设计和中国开发?经常提到的不外乎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知识产权;第二个因素是资深的比较有经验的研发技术人员或研发管理人员的缺失;第三个方面是总部对中国市场研发的支持和认识。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能够在整车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尽快转变的话,第一点就是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和执法进一步提升,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或加深研发强度。第二是国外一流技术人才的生活环境,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第三,重视整车研发的同时,注重整条产业链的发展。第四,需要教育体制创新,目前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或者是研究生往往需要额外一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语言沟通能力上的培养,同时做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要加强。

而企业在投入研发前也应该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对品牌定位或者是产品组合有一个清晰的规划,研发的话是要研发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样的品牌定位,如果你要招聘人才或者是跟国外的工程技术公司合作的话,必须把自己品牌的定位清晰讲出来。第二,对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不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避免对自身的研发能力有过高的判断。第三,要吸引国内外的研发人才需要对企业文化、用人机制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这也是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需要考虑的地方。第四,经验是一方面的差距,同时这个差距也体现在流程上,在国内很多企业往往是缺失的或者并没有缜密地去执行。所以作为国内一个企业在流程上的差距如果不能弥补,再做更大金钱上的投入也很难产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

分享到:

关键字:产品 研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