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近日召开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上,“做强装备制造业,抓住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促进技术、产品创新,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再次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事实上,早在今年两会期间,“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就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已经与英国、法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就特高压、电站、高铁等能源装备领域展开合作。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30多年发展长河中,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无疑在每一个重大里程碑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打造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版”、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新形势下,如何打破“高端研发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双重尴尬,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成为摆在这些老工业基地甚至是整个装备制造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向高端制造
2013年3月,国务院下发《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013-2022年)》,其中老工业基地是指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建设、以重工业骨干企业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是老工业城市。全国共有老工业城市 120个,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地级城市95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5个。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比东北更有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优势的地方,但东北要振兴,非得完成‘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的改造不可。”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如是说,高端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高端产品作为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持续研发能力成为必要条件,也是保持“高端”制造的保证。这种脱胎换骨主要面对现成的资源依赖结构,以及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体制和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构筑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厚重的装备工业基础,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一大批如哈尔滨电气集团、一汽集团、一重集团等装备制造企业聚集其中。从国内市场占有率来看,其装备制造业体系中有许多行业在全国具有相当的优势,或具有一定基础或特色鲜明。其中,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列车车辆成套设备、大型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机器人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成套装备在东北地区内即可基本成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