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移动酝酿再调4G资费,借鉴虚拟运营商玩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4-05-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月末流量不清零”、“流量可以转赠”、“入网门槛更低”,当虚拟运营商们在放号前借助这些话题大肆炒作的时候,基础运营商也开始有所动作。

 

5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移动获悉,中移动很快会宣布新的资费调整策略。总体方向是降低4G门槛、简化套餐设计、增加套餐内流量,以适应更多主流用户的需求。具体的资费调整细节将会在5月14日公布。

 

中国移动市场部价格管理处副经理邢宏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即将宣布的资费调整,中移动其实还在测试更多创新的定价模式,包括自动适配的弹性套餐,月末不清零的套餐,以及后向付费的免费流量等等。

 

“未来围绕流量创新的竞争,并不会仅仅是简单的降价。”邢宏涛认为,未来不光是虚拟运营商,基础运营商自身也会有很多创新的“玩法”出现。

 

资费市场化

 

上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电信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通告》,放开所有电信业务资费。自2014年5月10日起正式执行。

 

文件提出,对所有电信业务资费均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企业可以自主制定具体资费结构、资费标准和计费方式。同时,对电信企业资费方案设计、宣传推广、协议签订和准确计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信业务资费审批放开的时间点,与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即业界常说的虚拟运营商)试点正式开启的时间一致。业界认为这是监管层为虚拟运营商开绿灯,为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业的创新创造条件。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则认为,促进电信资费市场化的政策,其实对三大运营商或许作用更大。“26家虚拟运营商,他们一出来就是市场化的。”何霞说,资费监管放开对三家运营商资费市场化促进更大。

 

据记者了解,我国的电信业务资费从最早的完全由政府定价,到后来的审批制,之后已经越来越多由运营商自主定价。在信产部时期,已经把很多的资费定价权下放给了运营商,保留了国际漫游、长途电话等几项业务资费的审批。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会有很多不便。比如运营商在制定资费套餐之后还是需要向当地的电信管理部门等进行报备审批,多了一道繁琐的手续。

 

另据某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之前每隔几年监管部门都会搞一次价格大检查,地方上的监管部门出于政策理解不同或者其他各种原因,会给运营商开出巨额罚单。

 

资费市场化之后,不光是虚拟运营商入场没有了多余的束缚,三大运营商自身也相当于“松绑”了。未来,无论是虚拟运营商还是三大基础运营商,大家对于业务对于资费的创新,都会有更多的新玩法。

 

创新方向

 

在话音、短信业务逐渐变为“夕阳”业务的情况下,数据流量其实是未来支撑运营商收入的核心。

 

从国外运营商的一些做法来看,在3G时代,他们都推出过无限量流量包月的套餐。但是到了4G时代,很多都改为包月一定量的数据流量,语音无限量。从这个小变化可以看出,运营商售卖的核心资源,将从语音变为流量。

 

而我国电信业务资费放开之后,如果一味打价格战让流量变得不值钱,对运营商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如果资费不调整,又不能适应4G用户的需求,以及越来越多的竞争。怎么办?

 

推动4G最积极的中移动,目前想到的第一步是降门槛,送流量,核心的目的是培养起用户习惯。据记者了解,发展半年多时间,目前中移动4G手机中,已经有36%是1500元以下的机型。

 

月费138元起的套餐显然无法适应这部分用户的需求。为了适应发展4G半年后的趋势,中移动将会在5月14日宣布大幅降低4G套餐门槛,另外会简化套餐设计,同时增加套餐内流量。

 

另外,移动内部人士称,对于虚拟运营商们现在大肆炒作的一些内容,比如月末流量不清零,甚至免费流量等,其实他们也在酝酿之中,现在正在内部测试阶段。未来将会逐步试点推广。

 

虚拟运营商们4月份经历了一轮品牌集中发布和概念炒作阶段,低门槛、送话费,流量不清零,等等概念被炒得火热。

 

对此,移动内部人士称除了简单的价格竞争,其实运营商还在测试很多新模式。比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免费流量”。

 

“就像打电话有400免费电话一样,未来流量也可以免费。”内部人士称,400电话本质是由被叫企业付费,用户免费打;而流量也可以由一些希望发展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付费,送给客户免费用,“目前我们正在跟70多家互联网企业探讨这方面的合作。”

 

另外还有弹性计费的智能套餐,用户不用担心自己该选500M还是1G的流量套餐更划算,而是直接使用,月末系统会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套餐计费。“目前我们在4个地区试点,可能下半年开始在有条件的城市推广。”移动内部人士称。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移动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