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随着国内外风电市场需求回暖和我国风电扶持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风电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国内风电行业“体检”报告称,今年一季度风电并网装机同比增长24%,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在风力资源条件相近的沿海地区中,江苏风电项目建设优势突出,风电产业竞争力较强,是全国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建议,江苏把握市场机遇,深度整合行业优势,多措并举推动风电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生态化发展。
我国风电产业领跑全球 走向良性竞争格局
全球风能理事会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3.18亿千瓦,同比增长12.15%。但自2010年以来,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速逐渐放缓,2013年为12.15%,创历史新低。
从新增装机容量来看,2013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为3546万千瓦,同比下降约1000万千瓦,降幅高达22%,这也是全球风电新增装机首次出现下降。《全球风能理事会2013年风电发展年报》认为,导致2013年新增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PTC政策(风电税额抵免政策)在2012年底中断。
从各国情况来看,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继续领跑。2013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的国家共有5个,其中位列前三位的是中国、美国、德国,分别为7716万千瓦、6109万千瓦和3425万千瓦。
与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第一相对应,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根据丹麦知名咨询机构MAKE数据,中国金风科技排名大幅跃升,首次跃至全球第二名,市场占有率达10.3%,据预测,2015年金风科技排名有望升至全球第一。另外,在2013年全球十五大风机制造商中,中国风机制造商占8席位。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均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
2013年,我国新增风电并网容量1449万千瓦,结束了2011、2012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下滑态势,恢复正向增长;累计装机容量达7716万千瓦,同比增长23%,累计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位,风电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中国的第三大常规能源,占比为6%。2014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量或超1800万千瓦。
海上风电加速推进。2013年,全国已有17个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获国家能源局批准,总装机容量达395万千瓦,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市,另有总装机容量达850万千瓦的28个项目在争取国家能源局同意。国内已经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包括潮间带)或超过400万千瓦。
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显著复苏。2013年,过剩产能的挤出、补贴及时下发、三北地区特高压线路逐步建成和上网配合度提升带来的并网改善,使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商扭亏为盈,盈利状况大为改善。排名前十的整机产商中,金风科技2013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6GW,占国内新增风电容量的比重为22.5%,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8亿元,同比增长179.41%。
“弃风”现象已显著改善。2013年我国平均弃风率为11%,比2012年降低6个百分点。这与地方积极探索风电消纳新模式有关。2013年,我国首批风电供暖试点企业进入成熟运营期。2013年4月,吉林白城被列为全国首例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国家能源局专家表示,风电供暖是风电消纳的突破口,吉林和内蒙古的试点说明风电供暖不存在技术难题,关键是理顺电力体制。不过,国家能源局专家预测,解决“弃风”问题仍需2-3年时间。
我国风电恢复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2013年,国务院、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密集出台风电扶持政策,从整合风机制造商到推动风电消纳到发展海上风电,全方位多角度推动风电发展。2014年2月,国家下发“十二五”第四批风电拟核准计划,显示,项目总装机容量2760万千瓦,远超出此前业内预期的2000万千瓦。预计未来国家政策对风电产业的扶持会不断增强,其中海上风电、风电消纳将成为重点支持领域。
江苏风电项目建设优势突出 产业竞争力较强
江苏风电项目建设优势突出,风电利用水平领先。2013年,江苏风电累计核准容量达486万千瓦,累计在建容量为230万千瓦,在沿海五省市(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广东)中均排名第二,仅次于山东(山东海岸线长,风力资源明显优于江苏);风电新增并网容量为63万千瓦,累计值达256万千瓦;上网电量为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9%,利用小时数达2150小时。
这些离不开江苏风电运营商积极推动风电消纳的措施。江苏省电力公司以科研创新做支撑,加强风电等相关技术研究。已实施国家863计划“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区域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主动研发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短期预测精度达9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覆盖全省1284个监测点的电能质量监测平台,并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电网污染治理,保障风电等新能源接入后,不被网上其他负荷干扰、也不干扰其他负荷。目前,全省已建成的风电项目所发电力均在江苏电网本地消纳,未出现因电网原因导致的“弃风”现象,2013年江苏风力发电年利用小时水平与欧美国家大体相当。
据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力能源处副处长吴雷介绍,江苏风电项目主要分布在沿海滩涂区域,涉及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三市,2013年江苏省风电开发呈现沿海滩涂、海上、内陆项目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其中,盐城是江苏发展海上风电的主要阵地,其海上风电可开发量为1300万千瓦,占江苏省风电可开发总量的2/3。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办公厅正式批复《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盐城市海上风电产业被列入国家首批试点。
江苏风电装备产业链完整,以远景能源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快速成长。2013年江苏重点监测风电企业40家,销售收入为291.7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整机企业8家,销售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60.2%。
目前,江苏风电已形成包括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认证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吸引了国内外一批优秀风机制造商和风电运营商入驻,同时,本土风机制造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在风机整机制造领域,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是业内成长最快的智能风机设备提供商,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125万千瓦,位居全国风电厂商第四位,全球排名第十二位。其研发的低风速风机填补了全球空白,其采用局部变桨技术和碳纤维主轴技术研发的3.6MW新概念海上风机已成为全球未来风机的标杆。
在风机零部件制造领域,南京高齿、江阴吉鑫风能科技、连云港中复连众等在齿轮箱、轴承座、风机叶片等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领域已形成国内领先优势。南京高齿的兆瓦级齿轮箱占领国内65%的市场份额;江阴吉鑫建成亚洲最大的风电轮毂基地,开发的5MW底座填补国内空白;连云港中复连众研制出全球最大的5兆瓦、62米长复合材料风机叶片。
四措施推动江苏风电高端、集聚、生态发展
江苏应把握风电市场黄金发展期机遇,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推动风电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生态化发展:
一是出台专项规划,聚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集群。
江苏可制定并出台风电装备制造业集群专项发展规划,圈定以盐城、江阴、南京为中心发展风机整机制造和关键零部件产业,依托已有的龙头企业打造领先全国甚至全球的风电装备制造集群。在盐城,以金风科技等外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本土风机整机制造和零部件制造企业与外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制造集群的创新力;在江阴,依托远景能源,打造智慧风电创新集群,带动一批相关本土企业迅速成长;在南京,依托南京高齿、南瑞、国电南自等本土企业,打造风电核心零部件和二次控制系统制造集群。
二是关注智慧风电产业,实现向智慧能源服务转型。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入融合推进,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业等领域的节能,发展“智慧能源”已达成广泛共识。江苏应重视并推广远景能源的发展模式,推动风机整机和零部件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向生产型服务业延伸,拓展盈利空间,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扶持有实力企业建设智慧风电场,实现对风场的科学管理,推动智慧风能服务业发展。
三是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科学开发海上风电。
江苏应重视海上风电对环境的影响,实施系统规划,统筹海上风电开发的布局,明确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方向,对海上风电资源区进行功能分区,明确重点开发区,避免资源恶性竞争;建立技术服务中心,针对性制订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方案,形成一套海上风电工程技术体系和行业标准,把握行业话语权,形成有序开发格局。
同时,江苏可探索适合的海上风电发展机制,积累实践经验,研究制订有效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措施,其中,必须把生态保护纳入管理机制中,尽量降低海上风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完善反投机条款,建立以追求经营期风电成本最低为目标的机制等。
四是开展顺、逆梯度对外投资,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江苏可以开展“顺梯度”和“逆梯度”两个方向的对外投资,促进我省风电产业更良性的发展。在“顺梯度”对外投资方面,充分利用江苏省在国际风电产业梯度中的相对级差优势,转移在国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相应优势的风电设备制造业,提高对更低阶梯国家(非洲、拉美国家等)的直接投资;在“逆梯度”对外投资方面,可积极寻求在德国、丹麦、西班牙、美国等风电强国的投资机会,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进入这些国家,江苏应该对这类投资项目进行专项扶持,提供财政和金融上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