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由于赢利模式不明晰、融资困难等原因,分布式光伏发展缓慢,实现今年国家能源局提出的8吉瓦的装机目标难度不小。
但是从近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尤其是光伏应用市场的一些动向来看,分布式光伏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市场应用创新也在不断增多,分布式光伏建设缓慢的状况或将改变。
首先,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已在积极解决分布式光伏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市场风险存在担忧———屋顶产权、电费收缴及电价等的不确定性,使得分布式光伏缺乏一个明晰、可期的赢利模式和前景,这也直接导致了分布式光伏融资困难。但这个问题已经出现了解决的希望。日前,国家能源局召开由多家金融机构与光伏发电开发企业参与的沟通会,研究当前分布式光伏发电投融资风险点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同时,国家能源局还表示将完善银企沟通交流平台,为光伏发电的投融资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各地方政府推动分布式光伏发展的热情非常高,纷纷出台补贴政策和其他鼓励措施,增强了分布式光伏的投资回报和吸引力。如5月以来,上海、安徽等地的扶持新政就非常有力度。据上海电力公司营销部负责人介绍,按照上海市新近公布的分布式光伏补贴标准(个人用户为0.4元/千瓦时),个人如将自己所发的电回购给电力公司,每千瓦时电将可获得地方、国家和上海地方脱硫电价等3项补贴,补贴总额1.27元/千瓦时,电站投资回报期缩短至6~7年。相比光伏电站一般25年的使用期,这个回报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势必将吸引更多人参与光伏发电”。安徽肥西县日前出台的政策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则更有基础性推动作用。该县规定,对新建屋顶可利用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非居住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市政设施必须要设置光伏系统,否则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再次,更有趋势性和带动性意义的是分布式光伏应用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如让消费者能“像买电器一样买电站”的英利集团“直营店模式”,不仅解决个体光伏业主普遍存在的专业安装难题,还起到了宣传、推广光伏发电的积极作用。而为投资商和业主提供协议签订及后期电站运维等统一性、标准化等第三方服务的“嘉兴模式”,则降低了光伏投资商与工商业业主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使得投资商的后期收益有了保障,从而能够刺激投资,带动工商业园区光伏市场的扩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光伏发电的分布式应用是主流。而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是全球能源新时代的趋势。一份针对全球53个电力公司资深主管的调查显示,认为到2030年,电力网络的商业模式会受分布式能源影响而完全改变者占41%,认为虽与目前类似但有重大改变者占53%,两者相加比例达94%。对于光伏发电,我国目前的主导政策也鼓励自发自用和自建自用的分布式项目。相信在各方推动和努力下,分布式光伏发展会加快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