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外资品牌集中发布混动车型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4-04-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年伊始,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将2014年定义为混合动力销售的元年。但从一季度的销售情况来看,混动车型在国内市场的推广情况显然没有达到“销售元年”的预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市场销售新能源汽车6853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倍,其中销售纯电动汽车4095辆、插电式混合动力2758辆。该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混动车型的普及在中国市场尚需时日。

 

但在今年北京车展上,以大众、英菲尼迪为代表的外资品牌纷纷加大了混动车型的布局,与此前部分自主品牌集中亮相纯电动车的推广策略形成对比。

 

外资品牌集中发布混动车型

 

就在混合动力在中国市场尚存争议之时,众多品牌在北京车展上集中亮相混动车型。“在产品层面,这一市场已经成为活跃度最高的新能源车型。”一位汽车分析师介绍。

 

今年北京车展上发布的新车中,混合动力遍地开花。作为其中的代表车型,雷克萨斯全新紧凑型SUVNX全球首发。据悉,NX系列是雷克萨斯全新级别车型,定位为全新时尚运动SUV。此次推出三种动力配备,即搭载完全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NX300h、配置全新开发的2.0升涡轮增压汽油引擎的NX200t,以及配备自然吸气引擎的NX200,并提供前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系统。

 

众多合资企业也纷纷发布了混合动力车型,沃尔沃在北京车展上推出S60L混动版。据悉,沃尔沃S60L混动版的外形设计与普通版车型相差不大,但动力方面将搭载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汽油发动机+电动机组成的混动系统,而并非目前V60所使用的柴油混动系统。

 

此外,传统豪华品牌的混动推广车型也在本届车展亮相,如奥迪A3Sportbacke-tron插电式混动车型。这款创新车型是最符合目前市场实际的新能源车,它在充满电、加满油后可以续航940公里。

 

据了解,标致、斯巴鲁、莲花等品牌也发布了混动力概念车,以体现对环保车型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市场掀起混动普及风潮

 

近年来,为了改善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纯电动汽车的政策支持。在政策导向下,大多数自主品牌将发展重点放在电动车领域。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从市场反应和技术发展方面来看,各大车企还是很实际地将近期的目标调整为推广价值更大的插电式混动汽车。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侯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插电式混合动力仍然是未来5年最适合中国汽车市场的技术。”

 

“电动车成为主流,还需要一段时间。”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表示,目前电池的价格还很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不足以支撑纯电动汽车像传统车一样跑数百公里。

 

目前,已进入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大多续航里程在150公里左右,虽然可以满足城市用车需求。但是,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除了代步需求,长途郊游、回家探亲也是重要的用车需求。因此,纯电动车型目前仅符合一些家庭第二辆车的使用需求。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表示,混合动力最大的优点是,不要求对当下的电池技术做太多改进,只需适当增加成本,就可以实现5%~50%的节油效果。

 

成本问题仍是最大障碍

 

“混合动力车型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没有政策补贴的城市,价格成为混动与传统车型竞争的重要门槛。

 

“插电式混动汽车在节能环保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能够实现较好的平衡,但不菲的价格却让其在市场竞争中落了下风。”上述汽车分析师表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最初的推广阶段亟须国家政策支持。

 

“各地政策不同,在北京,混合动力不是补贴政策的推广方向。”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因此混动车型在北京普及可能比较难。

 

目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时,首先查寻当地的示范应用新能源车型目录,因为只有进入目录的车型才可以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

 

国家明确要求示范城市或区域推广应用的车辆中外地品牌数量不得低于30%,因此一些地方政府虽然会在目录中加入一些外地车型,但这些外地车型不能享受地方政府的补贴,只能享受中央层面的补贴。

 

业内呼吁,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插电式混动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一样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平等对待。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