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日,杉杉股份发布2013年财报,其中备受瞩目的锂电池材料业务实现收入21.64亿元,同比增长28.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33.11%。公司财报中还披露,今年还将通过提升产能、产品研发等多方面加码锂电池材料业务的发展。
可以看出,以服装业务起家的杉杉,目前在锂电池材料业务上发展得格外突出,尤其近来的电动汽车商机更使其信心爆棚。
据悉,2013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将继续执行电动汽车补贴政策至2015年,并将政策基本拓宽至全国,在此背景下,锂电池应用增长预期较强。锂电池行业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可想而知,高瞻远瞩的战略进入锂电池产业给杉杉股份带来丰厚的回报。
经过近15年持续的转型升级,不断的深耕锂电池产业,取得了初步的战略转型成功。在锂电产业,杉杉科技分别在上海、宁波、湖南、东莞等地设有6家生产企业和1家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锂电材料综合供应商。
业内人士称,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而杉杉依靠原鞍山热能研究院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功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中国民营经济激荡30年,在经历两次创业之后,杉杉的转型与升级,体现了品牌创始人郑永刚对经济发展趋势的远见洞察和经营智慧,代表着一代深入探讨转型发展新模式的民营企业,寻找发展新途,实现中国式的“生生不息”。
杉杉从服装到锂电的转型之路探讨
杉杉新材投30亿欲造国内最大锂电池材料基地绿城欲投城市综合体、九龙仓拟建奥特莱斯、杉杉新材要建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在2014年湖南宁乡重大投资项目发布会上,绿城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休斯顿投资管理(杭州)有限公司、杉杉股份控股子公司杉杉新材已于宁乡县政府签约,九龙仓投资项目基本敲定。
宁乡县招商合作局提供的签约材料显示,杉杉新材规划总投资30亿元,总用地339亩,一期用地122亩,一期预计年产1.5万吨,2015年产值达15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全部投产后年产锂电池正极材料10万吨,预计年产值150亿元。
早在2014年3月3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为满足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的发展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拟设立全资子公司湖南杉杉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孙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拟在长沙市宁乡县金州新区投资建设年产1.5万吨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投资金额约3.62亿元人民币。
“投资3.62亿元、年产1.5万吨正极材料生产基地仅仅指的是一起投资。”宁乡县招商合作局办公室主任张淑文如此释疑。
早在2013年6月25日,在长沙市望城区举行的“‘投资旺地,产业望城’湖南望城工业招商专题推介会”上,杉杉新材和望城经开区也有个签约:杉杉新材望城基地将建设年产3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一期建成后,年产量达1万吨,年产值20亿元,年利税1.5亿元。
此签约对外公布后,有媒体质疑杉杉股份并未在公司公告中披露过这项重大投资,涉嫌信息披露违规。此后,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钱程也曾在电话中对记者否认有此投资意向。
此外,绿城投资项目位于宁乡县公安局及文体中心已北,拟用地389亩,建设集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中心、电子商务大楼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为四年,项目成熟后预计年交易额达30至40亿元,年税收达2.3亿元。
九龙仓集团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综合性企业。资料显示,九龙仓拟一期投资6亿元,用地200亩,建设奥特莱斯金州项目,目前基本合同条款已基本达成一致。
在投资项目发布会上,宁乡县政府共发布了32个重大优质投资项目,须吸纳投资总额722亿元,共有16个重大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到160亿元。
杉杉:从传统服装企业到国内最大锂电材料供应商
在国人眼中,“杉杉”是一个服装品牌,是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的公司。但是10月下旬,上海杉杉贸易公司的注册登记,让更多人发现,其实“杉杉”早已转型升级为拥有十几家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大型控股集团。上海杉杉贸易公司,就是杉杉集团寻求新发展而做出的新决策。
一家传统的服装企业是如何转型成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
“杉杉”进军高科技
“杉杉”的转型,从1998年起步。这一年,“杉杉”从浙江宁波迁入上海浦东。此举开创了外地民营企业总部成建制入驻上海的先河。
“我们到上海来干什么?上海的鲨鱼多呀,与鲨鱼同游,才能游得更快更远。”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不仅想与鲨鱼同游,也想让“杉杉”成为鲨鱼。“‘杉杉’必须进军高科技,做一家高科技企业。”
“杉杉”到底要进军哪类高科技产业呢?
1998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原冶金工业部鞍山热能研究院一个研发中的“中间相炭微球”项目进入了郑永刚的视野。
“中间相炭微球”,是一种重要的高科技新型材料,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一直是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主流品种和首选材料,当时只有日本能大规模生产,但进口价格高昂。
在阅读那份关于“中间相炭微球”项目的技术调研报告时,郑永刚的脑子里立即跳出了一个主题词:“填补国内空白。”
当时,鞍山热能院的“中间相炭微球”项目正处于中试阶段,并在申报国家“863”发展计划项目,项目产品已送往多家锂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试用,反馈效果很好,可以替代进口的同类炭负极材料。
这份调研报告说:“随着使用可充电电池的电子产品品种和产量的不断增加,锂电池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将取代目前占据市场主流的镍氢电池,成为通讯电子、动力汽车的主要能源材料,代表着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
郑永刚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这不正是“杉杉”转型所需的“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人”吗?
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郑永刚意识到“中间相炭微球”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快,这一“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被确定为“杉杉”进军高科技的首选项目。
产学研携手养育大“鲨鱼”
项目确定后,郑永刚立即赶往鞍山热能院,实地了解项目情况。但是,出现在他眼前的鞍山热能院“中间相炭微球”项目装置很小,并非想象中的科技大“鲨鱼”。
然而,郑永刚还是对这个项目的技术和市场前景深信不疑,对鞍山热能研究院的前沿科研力量格外看重。
“杉杉要想成功转型高科技企业,就要善于整合产学研资源。”接下来的商务谈判,双方决定分别以项目技术和资金入股,成立一家企业。“杉杉”占股75%,鞍山热能研究院25%的技术股,按当时6000万元的注册资金计算,股本占有1500万元。
1999年9月7日,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郑永刚亲任董事长,鞍山热能研究院派一批技术人员到达上海。这是浦东新区支持的第一家以技术评估入股的公司。也是在此时,“中间相炭微球”项目正式列入国家“863”项目。
仅用一年左右时间,新公司就完成了年产200吨“中间相炭微球”的设计、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2001年1月,项目正式投产。“杉杉”生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终结了日本企业的垄断,大大降低了我国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因成功实施国家“863”成果产业化,项目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使用,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多项荣誉。在年产200吨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的基础上,公司年产800吨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项目又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并于2004年3月在宁波杉杉科技创业园建成投产。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杉杉科技成为国内市场出货量最大、技术先进性跻身世界前列的企业。
一个产学研携手养育的大“鲨鱼”,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目标:全球第一
负极材料用户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杉杉”人看到了一个新商机:锂电池是由负极、正极、电解液和铝壳组成的,每一个负极材料的客户,都是正极、电解液和铝壳的需求者。“我们能不能再发展锂电池正极、电解液和铝壳材料?如果发展了锂电池的全部构件,为什么不自己来做锂电池?”
“不!”郑永刚出其不意:“全世界有200多家锂电池制造企业,我们只做材料供应商,他们全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客户;如果我们也做锂电池,我们就成了这200多家客户的‘敌人’,我们要哪一种结果?”
“杉杉”的抉择是:做国际一流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供应商,最终目标是成为全球第一的锂电池材料供应商。
于是,“杉杉”开始了电池综合材料领域的横向布局和拓展。
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是新能源材料的领军人物,2003年11月,杉杉股份并购了他创建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经重组后共同成立了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2013年底,正极材料年产9000吨技改扩产项目基本完成。
2005年,杉杉科技收购年产500吨电解液的东莞市锦泰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如今,河北廊坊年产4000吨新型电解液生产基地正在安装设备,年底投产。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南北均布局的电解液供应商。
2007年4月,“杉杉”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科英华与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合资组建青海西矿联合铜箔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另一重要锂电材料——铜箔,目前年产高档电解铜箔1.5万吨,成为国内产业与研发并进的新材料龙头企业。
此外,在上海临港规划的投资5.5亿元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正在积极推进中。
如今,在锂电池产业,“杉杉”已成为国内最大、世界前三的锂电材料综合供应商,已进入奔驰、宝马、苹果、三星等全球知名品牌的上游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