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风口浪尖中的内陆核电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4-04-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内陆核电——核电行业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再次被撩动。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湖南桃花江核电即将开工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各方关注。外界借此猜测桃花江核电是否为抢“内陆第一”有意和国家政策唱反调,内陆核电随机被描述为“躁动”。

 

有报道称,桃花江核电站目前开工所需文件已基本准备齐全,工程初步设计已经完成,主要设备锻件投料已全面启动;厂区四通一平、施工配套的基础设施均已完成。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均已完成,完全具备了开工建设的条件。

 

对于公众和行业的疑惑,中核集团官网第一时间公开声明,桃花江核电公司目前主要在当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项目开工所需的各项文件还在准备之中。同时,桃花江核电公司正继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前期准备,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并非媒体所说的“即将开工”。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并未听到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内陆核电开闸的消息。

 

舆论环境很躁动

 

“从湖南当地媒体的消息看,桃花江核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对内陆核电有明确的政策,没有发改委的路条,不是想开就开的。媒体报道有误,产生了误导。”

 

桃花江核电项目位于湖南益阳,是我国首批内陆核电的三个项目之一,于2006年5月开始启动,2008年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暂停核电新项目审批,包括桃花江核电在内的内陆核电何时重启由此成为关注热点。

 

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会议明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而今年1月出台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批示“做好内陆地区核电厂址保护”。

 

据记者此前掌握的信息,三个内陆核电项目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开展了较深入的设计论证工作,场平工程已完成,主设备已订货并投料生产,公众意见收集及科普等,累计投入已超过上百亿元。

 

“项目搁浅,呼声频起,内陆核电不热也得热。”一位长期从事核电科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什么时候,舆论能放下对核电的特殊‘关照’,不跟风,不炒作,也算是内陆核电做好了启动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公众沟通、参与及接受,已成为核电健康发展绕不开的前提。

 

据了解,目前包括准备开工、进行前期工作和初可研的新核电项目,都已将核电科普和公众参与列入正常的工作程序,例如项目在厂址申请阶段和选址阶段的环评报告中,都充实和细化了公众参与的内容。

 

业内越来越重视重塑核电形象,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在桃花江核电“即将开工”消息传播之前,桃花江核电公司同样正在进行一系列公众科普活动。

 

“眼下的情形是,只要内陆核电有一点消息,就会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他看来,这些表象或者反应的根源,仍在于外界对内陆核电的不信任,其中安全性首当其冲。

 

安全疑虑仍存

 

关于核电的安全性,业界早已肯定并对外公布了相关研究结论。

 

2013年5月,我国核能行业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内陆核电的权威研究成果认为:滨海核电厂与内陆核电厂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安全的。我国内陆核电厂的水、气等排放达到国际高标准要求,不会影响到环境和公众健康;我国拟建内陆核电项目选址条件良好,不可能发生类似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那样的严重事故。

 

此外,国家已经正式发布《核安全规划》明确要求,“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力争实现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可能性的目标以及包括“确保水资源安全的应急预案”等在内的严重事故缓解措施。“这样的高标准可以保证我国内陆核电厂周围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周围地表水资源安全。”上述专家表示。

 

尽管业内基于研究得出内陆核电安全的结论,但在舆论环境中关于“一旦发生事故,将危及整个长江中下游”的观点仍显坚挺。

 

“日本福岛核事故以及东京电力公司对事故后续事宜的不当处理,使公众对核事故形成了刻板印象,即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会持续不断地污染海水。”上述专家称,“事故发生3年后的今天,东京电力公司仍计划将核电站的地下水排进海中。这也是国内不少人担心核电站会污染长江的一个参照。”

 

该专家表示,从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大型项目经验来看,从一定意义上说,健康舆论环境的培育比建设工程本身的难度要大。误会、疑虑一旦形成,想纠正过来,就需要更多的途径来做解疑答惑。

 

 

分享到:

关键字:内陆核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