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20载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4-05-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时光荏苒,中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已安全运营20年,并继续为粤港两地输送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5月6日,值大亚湾核电站商业运行20周年之际,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向外界通报了该电站商运20周年安全业绩、以及对中国核电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启示。此外,“守护粤港20载,天蓝水清话未来”的公众论坛活动同日举行,中广核随后发布了《核电安全发展倡议书》。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当天表示,大亚湾核电站在我国核电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基础作用、示范作用”。“引进了设备和资金,成功建设并运行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先导;引进了先进技术,引进了先进管理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近十年来批量化自主设计建造大型商用核电站打下了基础;以良好的运营实践证明:核电是安全、可靠、清洁、经济上有竞争力的能源,为本世纪初国家决策批量化建设核电提供了支撑。”张华祝说。

 

安全运营的标杆

 

从1987年8月到1994年5月,大亚湾核电站历经近七年完成建设投产,实现了我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零的突破。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基础上,1997年5月至2003年1月,中广核按照国际标准,推进核电自主化、国产化,建成了岭澳核电站一期。2005年12月至2011年8月,立足大亚湾、岭澳一期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中广核持续改进和创新,采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建成岭澳核电站二期。至此,大亚湾核电基地全面建成。

 

据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新闻发言人马刚介绍,截至4月30日,大亚湾核电站两台核电机组商运累计上网电量2810 亿千瓦时,其中输港电量累计达1927亿千瓦时。大亚湾核电基地六台机组商运累计上网电量已达4970亿千瓦时,其中供应香港电量约占香港用电量的1/4,供应广东电网电量约占广东用电量的1/10。

 

清洁能源的持续供应,离不开安全稳定的运行。

 

信息显示,20年来,大亚湾核电站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安全运行指标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截至5月5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4147天,无非计划停机停堆、连续安全运行天数位列国际同类机组第一名。1999年以来,大亚湾核电站每年参加法国电力公司举办的国际同类机组安全业绩挑战赛,截至今年3月,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已累计获得了31项次第一名。

 

安全运行,也带来了显著的环保和资源节约效益。据了解,大亚湾核电基地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1471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3619万吨,二氧化硫约35万吨,氮氧化物约23万吨,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了近10万公顷的森林。

 

做大做强的摇篮

 

在中国核电发展的进程中,大亚湾核电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摇篮”。

 

1982年,国家决策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时,就赋予了其“核电起步”的使命。之后的20年间,大亚湾核电站完成了从引进设备、技术和管理,到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完成了从国际核电大家庭的“小学生”,到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业绩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的角色转变。

 

“大亚湾核电站商运20年,充分说明了‘高起点起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一条核电发展的成功之路。”中广核集团党组成员高立刚表示。

 

而作为“核电摇篮”,大亚湾核电不仅培育了“安全至上”、“一次把事情做好”、“按程序办事”等安全文化理念,更形成了大修、生产、维修、生产准备、人才培养等核心领域的标准管理体系,建立了“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向在建新基地输出了成熟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底,累计为台山、红沿河、宁德、阳江、防城港等新基地输送了技术骨干1591名,培养了运行、维修、工程技术等领域关键技术岗位人才3956名,培养操纵员360人。

 

“过去的20年里,中广核从大亚湾出发,完成了由单一电厂向跨地区、多基地、多项目同时建设和运营的发展转变。如今,中广核已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的核电生产、工程建设、科技研发、核燃料供应保障体系,形成了风电、水电、太阳能、节能产业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全国布局。”高立刚表示。

 

此外,高立刚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商运20年对中广核未来发展的三个重要启示: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不断培育优秀的安全文化,是核电安全发展的基础;坚持对标一流,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是安全生产业绩提升的关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是落实核电安全发展的保障。

 

 

分享到:

关键字:大亚湾核电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