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地热能开发设定目标设备 企业闻风而动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4-03-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国家能源局召开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会,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表示,要积极有序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力争实现“十二五”地热能开发利用目标。未来将加强政策扶持,积极争取财税、金融等部门的支持。

分析指出,随着开发利用补贴政策进一步明晰,地热能未来的地位将逐渐提升,行业发展将逐步提速,设备领域将备受期待。

地热能蕴藏丰富

我国地热能蕴藏丰富。2012年3月12日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地热能利用技术及应用》描述了国内地热能利用实际情况: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全国地热资源潜力接近全球的8%。我国地热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据估算,我国深度2000米以内的地热资源所含的热能相当于2500万亿吨标准煤,初步估计可以开发其中的500亿吨。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藏及台湾地区,其中适用于发电的高温地热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滇西地区,可装机潜力约为600万千瓦;二是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海南、广西,以及江西、湖南和浙江等地;三是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埋藏在华北、松辽、苏北、四川、鄂尔多斯等地的大中型沉积盆地之中。

专家表示,较之风能和太阳能,地热能不受天气、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存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不稳定和间接性的特点。2013年,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中提到,地热能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对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实现非化石能源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由于地热能的诸多优势,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将逐步被推进。

市场释放从设备启动

地热供暖和地热发电是“十二五”期间国内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体系。

文件还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重点对地热能资源评价技术、地热发电技术、高效率换热(制冷)工质、中高温热泵压缩机、高性能管网材料、尾水回灌和水处理、矿物质提取等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依托地热能利用示范项目,加快地热能利用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形成对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分析师赵欢曾表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成套技术,从主机的研发制造到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是一个紧密关联的高技术产业链。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将逐渐加大,这将带来地源热泵设备制造和销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有关地热利用的能源服务产业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资料显示,我国大多数地源热泵推动者都是设备制造商。千亿元地热能市场的释放将始于关键设备市场。热泵主机是中低温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关键设备。在关键设备领域,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涉足其中,而此类涉及地热能设备的企业也将逐渐在地热能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但是,在地热能发电方面,国家电价补贴政策不明晰,这种现实将导致地热能利用分支行业发展持续受限制。为此,专家表示,任何新能源发展在初期阶段,最关键的驱动因素都是政策补贴力度,地热能也不例外。

对此,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会上指出,一方面要通过财税价格杠杆加强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还将建立健全地热能利用市场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性收购的要求,全额保障性收购地热发电量。

当然,即使有政策补贴,也有专家提醒,迎着地热能开发利用浪潮,设备行业要谨慎对待,切忌盲目跟风,一拥而上,以免造成产业尚未成熟就过剩的尴尬局面。此外,设备制造商在提供地源热泵设备机组时并不能提供整体系统设计,难免造成机组节能但系统并不节能的问题,而这都应引起地热设备行业重视。

分享到:

关键字:地热能开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