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华能新能源:打造贵州首个“百万千瓦级”风企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14-03-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贵州风能资源开发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已吸引华能新能源等24家具有风电开发资质的企业进山“抢风”。这些实力雄厚的著名新能源企业针对贵州风能开发有何不同谋略?他们如何把控高原云上的高难度风电项目建设?记者实地走访贵州省最具代表性的风电企业,逐一探寻他们的“风电密码”——

华能新能源:打造贵州首个“百万千瓦级”风企

海拔2900.9米的乌蒙山脉主峰——韭菜坪被称为“贵州屋脊”,这里也是贵州风电历史破“零”之地。

“2011年5月17日,毕节赫章县韭菜坪风电场一期并网发电,我们在贵州的最高峰,第一个拉开贵州风电事业开发的大幕;2013年12月底,威宁乌江源风电场五、六期正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成为贵州省迄今为止单体规模最大的风电场。”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以下简称华能新能源贵州公司)总经理杨艳明告诉本刊记者,截止目前,他们已在贵州省建成并网投产了8个项目,分别为韭菜坪一、二期和乌江源一至六期,总装机容量为38.3万千瓦,截止到记者发稿时已累计发电9.89亿度。

“华能新能源贵州公司在贵州已获得项目核准20个,总装机容量达97.75万千瓦,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到2015年底,建成贵州省第一个百万千瓦级的风电企业”,杨艳明信心十足。

拓荒者的艰难“追风”路

2013年12月13日,韭菜坪浓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10米,山顶上的植物结满冰花,寒风刺骨,建在海拔2869米山头上的15号风机是目前贵州省风机的“第一高度”,站在风机下,除了感觉到呼呼转动的巨大叶片,记者几乎什么都看不见。据韭菜坪风电场工作人员胡辉介绍,山上全年有200多天都下大雾,他们就像生活在海市蜃楼之中。

杨艳明告诉记者,2010年韭菜坪刚开始建设时就遇到贵州30年一遇的凝冻,“这里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交通不便,农民种植的土豆都要靠马驮人背,才能拿到集市去换钱。一个山头一台风机,每个山头都要修路上去,这些道路都是一公里一公里拓荒出来的,称这里是全国施工条件最艰苦的风电场毫不夸张。”杨艳明说,高海拔作业,那时候工程建设部就设在一个小镇上,长期缺水缺电,很多参与前期建设的工作人员,最长的记录是一个月不洗澡。

路修好了,如何运输长达四十几米的风机叶片、二十几米的风机塔筒或重达60多吨的风电主机舱进入风电场,又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在坡陡、弯急、路窄的公路上,叶片太长会扫到一些沿途的民房,涉及老乡的房屋拆迁,每转一个弯都是考验;机舱太重,卡车爬不动,需要通过拖车和推车前拉后推;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怎样避让溶洞、平衡水土保持和协调矿产压覆问题也是难点等。”杨艳明向本刊记者介绍:“针对贵州的开发特点,目前我们首创的叶尖前置式运输方式,大幅降低风机叶片运输时的转弯半径,基本解决了运输途中需拆迁房屋的难题。此外,我们还研制出加热型测风仪,确保凝冻天气也能有效测风。获得准确数据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建设,我们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解决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难题,韭菜坪第一台风机并网发电那天,我没在现场,但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永生难忘。”杨艳明回忆。

从韭菜坪风电场往威宁方向翻越十几个山头,大约50多分钟车程,就是同属华能新能源贵州公司的乌江源风电场,这里的海拔高度也在2500米至2760米之间,由于有了韭菜坪的建设经验,乌江源风电场一至四期,装机容量为19.8万千瓦,共计133台风机,从2011年3月1日工程开工建设,到第133台风电机成功并网运行发电,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韭菜坪的风速平均值能达7米/秒,乌江源在6.7米/秒左右,都属于贵州风资源最好的地区,但面临的天气考验也最大。”乌江源风电场彭场长告诉记者,首先是雾大,有时经常连续20天都是雾天,空气湿度达到90%以上,严重拖延风电安装工期;其次是雷电天气多,打雷时可能导致风机部分小元件被烧坏,“影响最大的还是凝冻,测风结果显示韭菜坪、乌江源区域,每年11月至来年3月份期间风速最大,风资源处于旺季间,但也是最容易发生凝冻灾害天气的时间区域。”彭场长说,贵州的冻雨会将冰块死死地附在风电机叶片上,且久久不融化。要命的是,风电机叶片本身并不带电,不发热,对附在叶片上的冰块完全无招,风电机叶片一旦负重过大,势必影响叶片转速,最终直接影响发电。

虽然风电场的建设已颇具规模,风电员工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除了要面对恶劣的天气环境,现在最让彭场长头疼的是偷盗现象,“2013年就发生了4起较大的偷盗电缆事件,每次的损失都在10万元以上,当地派出所警力不够,我们现在只能自己组织巡逻队巡察防范。乌江源风电场所辖面积104平方公里,最远的大法山33号风机离升压站有17公里,我们每晚都要从11点巡逻到凌晨2、3点钟。”彭场长无奈地说。

华能人的高原“风”谋略

虽然高原风场建设的成本和难度都远远高于平原,但华能新能源在贵州迅速开发风能资源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据介绍,目前华能新能源贵州公司在贵州已经投产并网的韭菜坪风电场一、二期项目共建设风机56台,装机容量8.4万千瓦,投产到2013年12月10日累计发电3.98亿度;乌江源风电场一至六期共建设风机199台,装机容量30万千瓦,投产到2013年12月12日累计发电量5.82亿度;在建项目5个,其中赫章大韭菜坪、石头寨一二期项目装机容量9.9万千瓦,预计2014年初建成并网;威宁仙水坡、雪山灼圃及盘县老黑山项目,共计14.85万千瓦,预计2014年7月30日建成并网发电。

“目前,华能新能源在贵州的风电项目累计投入已达到50个亿,到2015年建设成为贵州第一个百万级风机企业,预计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140至150万千瓦,累计投入140个亿。”杨艳明介绍,近年来,华能新能源作为每年投产200万千瓦、年年超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利润指标的风电行业大型企业,连续几年发展速度位列全球第一。2011年6月,华能新能源在香港成功上市,进一步确立了其在中国新能源领域的领军地位,而被总公司列为风电开发计划“第二梯队”的贵州,正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发展优势。

“华能新能源计划在全国重点打造7个百万级风电基地,分别是辽宁、内蒙、云南、山西、陕西、四川和贵州,其中内蒙和辽宁已经建成,而贵州即将建成第三个基地,此外,我们还在2013年参与贵州分散式接入风电招投标,共中标装机容量为23.2万千瓦的项目,占全部招投标项目的19%份额”,杨艳明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华能源新能源在全国20个省区拥有风资源储备,但目前西北、华北弃风限电严重的情况下,从西南地区来看,云南的风电项目由于受到电源结构影响发展基本“叫停”,而贵州对风电发展非常支持,因此总公司在西南地区对贵州的投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

杨艳明指出,华能新能源公司首先提出专业化与区域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率先开展风电场个性化设计,树立了高原、平原、戈壁、滩涂、沼泽、海上等特殊风电场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拥有不同风电场类型的施工组织经验,在同业及可比公司中走在前列,这些都是其未来将进一步占领贵州风电市场份额的有力技术保障。

碳交易,贵州风电人必须面对

据了解,一台风机的使用寿命约为20年,在保持年发电量达到2000小时的前提下,平均一个5万千瓦的风电场投资回收期为11年。

“虽然华能新能源实力雄厚,但我们同样面临成本的压力。”杨艳明坦言,就韭菜坪的具体施工情况来看,风场单位千瓦造价在8800-9000元左右,其发电成本为0.5878元/度。目前国家核准的贵州风电上网电价为0.61元/度,也就是说,每发一度电只有0.022元的利润,也就是企业每发一度电只盈利2分钱,企业管理稍有不慎、成本控制不好就会亏损。

杨艳明表示,站在企业的角度,一方面希望国家继续保持并提高对风电产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预测未来几年随着风机技术的提高,风机设备价格逐渐降低,风电的建设成本有望减少,此外,风能作为一种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华能新能源也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进行“碳交易”尝试。

据统计,截止发稿时,目前华能新能源在贵州已投产并网的项目共累计发电8.98亿度,按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测算,每年可节约标煤234万吨,相应可减排二氧化硫6575吨、一氧化碳88万吨、二氧化碳90万吨。

“199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决议通过的《京都协议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严格执行碳交易政策,为完成减排指标的一方通过支付拥有清洁能源指标的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通过碳交易的中介机构平台,国外向中国新能源企业购买清洁能源指标的情况屡见不鲜。”杨艳明透露,借助华能新能源总公司现有的“碳交易”渠道,贵州的风电项目已迈出了“碳交易”实践的第一步,有欧洲的企业已购买了韭菜坪产出的清洁能源指标,“虽然获得的收益并不高,但这是未来风电企业运营的方向之一,也是贵州风电‘碳交易’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杨艳明说。

尽管华能新能源在贵州风电场项目仍处于投资回收期,但其为当地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却非常可观。据介绍,风电项目首先修建或拓宽了高山上的道路,方便了山上居民的出行,他们种植的土豆等农作物现在可以依靠摩托车和汽车来运输了,而一个风电场的建筑材料、食品采购等均在本地,此项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10%以上,如韭菜坪风电场在这方面的支出就达到5000万元左右,同时,华能赫章韭菜坪风电场每年纳税3500多万元,华能威宁乌江源风电场纳税则达到8000多万元,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作出了的突出贡献。

分享到:

关键字:华能 新能源 风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