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气候融资年缺口超2万亿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4-02-1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2020年度的气候融资需求将达到27503亿元,其中能源工业需求为11853亿元,节能需求为15650亿元。

上述数字来自《201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公共资金机制创新》(下称《报告》)的分析,《报告》认为,按照到2020年全球平均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情景分析,中国气候融资存在较大缺口。

日前,在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和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气候融资公共资金机制创新研讨会”上发布了这一《报告》。

据统计,2008-2012年间,中国平均气候资金供给规模为5256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为主的企业直接投资是气候资金的主要来源,占56.69%;其次为银行债务融资,占21.19%;国内公共资金占11.53%。

“因此,按照目前每年的资金供给规模推算,每年的相关资金缺口将超过2万亿。”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气候资金的供给仍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要实现低碳转型,自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如何解决资金缺口成为紧迫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表示,公共资金在下一阶段依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需要起到引导和撬动私人资金的作用”。

《报告》也指出,未来在一定时间内,公共资金仍需要较大规模的介入。在当前各种与气候相关的政策中,新能源补贴仍然是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它带动了企业直接投资为主的气候融资模式。但是随着产业泡沫的到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渡过了技术成熟度曲线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一个相对理性的发展阶段。

“因此,中国要想促进气候融资的规模化发展,必须重视公共资金机制的设计。”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倩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包括建立气候融资绿色种子基金以及地方与国家合作的碳基金体系。

除此之外,王遥建议,接下来还要坚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下积极争取国际资金,通过碳排放权拍卖增加收入来源、高效使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来弥补缺口。

苏伟也认同下一步可以利用碳排放交易进行创新融资,筹集气候资金。“碳交易是一个非常创新的事情,它就是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绝对性的作用。”苏伟表示,当前还需要树立二氧化碳有价的意识,因此还要在制度和体制机制方面做一些研究。

分享到:

关键字:气候融资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