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随着哈郑工程投运,新疆的电流输送到西安甚至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只需要一个以秒计的时间。
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卷,“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对促成汉、唐王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可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始终用辽阔的空间挑战着邈远的时间,妄图以此证明距离的遥远。从汉、唐王朝的国都西安出发到西域边塞,商贾们牵着骆驼一走就是一年半。即便到了交通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新疆的煤炭用火车从哈密运送到西安,至少也需要两天多,这相对于现代社会的高节奏,依然不够快。
随着哈郑工程投运,新疆的电流输送到西安甚至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只需要一个以秒计的时间。从此新疆彻底摆脱“能源孤岛”的困局,内地与边疆共享一个频率,共用一片光明。
线路创新工艺勇争先
哈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很形象的描述了哈密的气候。山区以外的市辖区域,年最大日较差26.7摄氏度,年极端最高气温43.9摄氏度,年极端最低气温—32摄氏度。哈密市区以东地区盛行偏东风,素有“百里风区”之称,风力在8级及以上的大风日数在80〜110天。
这样的天气注定了工程的难度。为加快工程进度,以±800千伏哈密南换流站施工项目经理李波为首的项目攻坚小组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分析,最后决定在基础工程采用旋挖钻技术,以加快工程的步伐。采用旋挖钻进行掏挖式基础的施工,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的机械化作业程度、降低劳动强度和施工人员安全风险、提高工效和质量。据了解,掏挖基础普通沙土地质使用原工作方法,1基基础需要8人连续作业需2天左右完成,而采用旋挖钻机后,2人配合作业一天可以完成5基左右工作任务。原泥岩地质一基基础用挖掘机破碎头,人工开挖需8人工作2天以上,而使用旋挖钻机后4小时左右便可以完成1基基础的作业任务。
铁塔组立环节采用大吨位吊车组立铁塔,小吨位吊车进行辅助的作业方法。利用地面组装提高紧固质量、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有效的减少了高处作业点、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施工周期,平均1基塔只需要1.5至2天的时间,大大节约了时间,缩短了工期。
“一牵4+一牵2”展放同相6根子大截面导线的张力放线施工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并将该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更多疆电外送的重点工程建设中。
2013年6月6日,哈密南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新疆段全线贯通,比里程碑计划提前24天,是整个工程沿线6省区最先实现全线贯通的省区。
换流站积极进取获荣誉
±800千伏哈密南换流站是新疆首个特高压工程项目,新疆送变电更是首次参与施工,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奋勇上进、积极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通过改进工器具、自制工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历时3个月成功带电,实现了750千伏区域与500千伏区域的成功连接,更是创造了新疆500千伏GIS安装工期最短的记录。
换流变安装现场,项目总工曾浩把方案材料一一找出高兴地向笔者介绍道:“目前新送电气B包项目部已经具备同时安装2台高端换流变的人力、物力;项目部根据低端经验精心策划,提前形成了高端换流变安装方案,短路加热专项施工方案,各类附件安装、牵引控制、二次接线及抽真空滤油,投运前关键工序控制点确认,各类质量签证,工艺控制及反措等16项针对性文件。并下大力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培训、交底,确保在场所有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在安装及试验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点可控。”
现场的换流变上方已经结了厚厚的冰渣,为消除安全隐患,人员高处作业前,项目部组织除去作业区域内积雪和冰渣,确保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现场搭设了防坠落脚手架,统一制作了临时接地,保证用电机具和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曾浩介绍道。
“换流变现场安装时,我们通过耐寒PVC管,保温棚搭建、设置电暖气等常规措施进一步巩固加热效应,在业主要求计算的前提下,项目部提前算出加热过程共计12.2小时,可以大大节省安装时间。”
换流站本次首台高端换流变安装承担了国网基建部网侧套管低频短路加热法的科研任务,新送项目部针对该系统进行详细分析,提出降频减漏抗、设定值、利用架空线、铁芯温度及油温双向监控等措施在保证换流变安全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加热任务。
2013年10月16日,国网直流建设部正式发文,新疆送变电参与建设的哈密南±800千伏换流站获得公司“变电工程安全管理流动红旗”殊荣。
2013年12月27日,哈密南±800千伏换流站极2高端换流变如期正式带电调试,整个哈郑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进入高端调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