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合肥光伏补贴比国标高0.25元/度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合肥晚报 发布时间:2014-01-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你能想像,一片鱼塘上,上可发电,下可养鱼,不占土地,还生态集约。记者获悉,合肥光伏产业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愈来愈密切,光伏产业应用范围变广。

“渔光”互补生态发电

在庐江县白湖镇的聚能新能源渔光互补电站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了一个在鱼塘上架起的光伏发电场,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模式。

680亩的水面上,每隔6米左右,就是一列泛着蓝光的多晶硅太阳能发电装置。据介绍,“渔光互补”主要充分利用鱼塘空间,增加太阳能电池组件模块,建设可并网的光伏电站。同时,利用光伏电能实现对温室内小气候的调节。合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渔光互补的光伏电站创造性地解决了土地性质的问题。“将光伏发电建在鱼塘之上,既不改变土地性质,也更加生态和集约。”

建造该示范基地的负责人吴传厚告诉记者,一期工程一共680亩,水下养殖了鱼、虾、蟹等水产品,塘边准备种植猕猴桃、葡萄等果树,光伏发电则在去年12月28日正式并网发电。“以现在的发电情况来看,这样面积的水上光伏电站,一年可以节约标煤8万7千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万吨。由于有相关的补贴政策和综合效益,预计5年就能收回成本。”

据悉,这是安徽目前单体容量最大的地面光伏发电站。

光伏产值去年130个亿

仅仅一个示范基地,足以见到合肥光伏产业的内生动力。

记者从合肥市经信委了解到,去年在光伏产业市场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合肥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8GW,产值122亿元。合肥更是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集中应用发展基地。截至目前,合肥光伏企业在国内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已超过1000MW,包括大型地面电站、水面电站、金太阳示范工程、工业屋顶电站、光伏扶贫电站、居民家庭电站等应用项目。

分布式示范区、家庭屋顶电站在合肥的推广速度也一直加快。“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0户家庭光伏电站完成电网接入申请,装机总容量达90千瓦,光伏下乡扶贫工程中,100户贫困户光伏电站项目已全部建成并网。”市经信委电子信息及软件处处长韩东介绍,“预计到2015年,合肥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10-12GW,光伏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建设总容量5-6GW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系统,市内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500兆瓦,安装各类太阳能光伏路灯、景观灯10000套以上。”

韩东透露,今年合肥还将积极探索太阳能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合肥补贴比国标高0.25元/度

合肥的光伏产业为何能逆势上扬?这与合肥市对于光伏产业与应用的推动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去年6月,合肥市出台了对于光伏的补贴细则。其中,度电补贴根据实际发电效果进行。“在肥注册的光伏企业在合肥新建光伏发电项目,根据项目建成后的实际发电效果,除按政策享受国家、省有关补贴外,按其年发电量给予项目运营企业每度电0.25元的补贴。”韩东告诉记者。

市民自家建光伏发电项目或企事业单位建设光伏停车场,也有补贴。如果居民自家建一个3千瓦的项目,那么按政策规定的2元/瓦的一次性补贴,可获补贴6000元,家庭只要掏24000元。但这种补贴有封顶,家庭最高1万,企事业单位最高2万。

记者了解到,该政策的补贴范围、幅度、年限都远远超过国内其他省市,其中分布式度电补贴先于国家出台,在国内尚属首例。

链接

如何申请 家庭光伏电站?

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想要安装光伏发电设备,首先需向电网企业提交并网接入申请。如符合条件,25个工作日内可获得接入的系统方案。

“要考虑屋顶的承重以及采光等因素,住在高层的居民安装家庭光伏电站前需要与物业进行沟通,因为屋顶并不仅仅属于自己所有,事先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项目获得核准、光伏发电项目主体工程及接入系统建设竣工后,就可向电网企业提出并网验收和并网调试申请。验收通过后即可直接转入并网运行。

有了“光伏电站”,全部发电量和余电上网的电量将分别计量。“目前家庭发电所得收入不多,个人如果申请电站,除了个人所得税无需额外缴纳税收。”

●细算账: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安装,所有设备加起来均摊到功率上,用户要付出大约为每瓦10元。

“假如某个家庭,要装一个3千瓦的设备,需要一次投入大概3万元。设备每年能提供3000多度电力。用不完,可以卖给电网公司,每度电国家补贴0.40元左右,连续补贴20年,合肥市补贴0.25元,连续补贴15年,定期结算。考虑电价上涨以及国家、合肥市补贴,大约8年即可收回成本。”

而此类光伏发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达25年,也就是说,安装家庭光伏电站的市民能“白赚”18年的电。

分享到:

关键字:合肥 光伏补贴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