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3年12月26日,工信部颁发了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运营试点资格,包括话机世界、分享在线、万网(阿里巴巴)、乐语通讯、华翔联信、天音、京东、北纬通信(002148,股吧)、浙江连连、迪信通、巴士在线在内的11家中资民营企业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
什么是虚拟运营商?
虚拟网络运营商不同于基础电信运营商。它不需要拥有或自建电信网络,而是通过租赁基础电信运营商网络的方式从事某一类基础电信业务及服务。
从全球来看,虚拟运营商的出现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的开放,距离全球虚拟运营市场的第一次发展高峰,已经晚了近十年时间。
今年5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要求电信运营商在试点期内与两家以上民营转售企业开展合作。至此,以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为起点,中国的虚拟运营市场在政策上得以开放。
所谓“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是指民间资本租用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电信设施,或购买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电信服务,经过重新包装,在自有渠道开展自有品牌的电信服务并出售给消费者,进而从中获利。
为什么说它迟到了?
参照国际市场的经验,Strategy Analytics无线运营商战略高级分析师杨光认为,移动通信市场的整体成熟度,对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杨光用“生育成熟、止于饱和”概况了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时机。
杨光介绍,本世纪的最初几年,是虚拟运营商在欧美发达市场的黄金年代,而这一发展高峰正是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进入成熟阶段而出现的。
Strategy Analytics统计,西欧市场的移动通信渗透率在2000年已达62%,而美国的移动通信渗透率也在2003年超过了50%。随着移动通信市场进入成熟阶段,基础运营商市场争夺的焦点逐渐转向“存量市场”,移动用户的业务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差异化服务成为争夺用户的主要手段。
杨光解释说,在这个阶段,电信运营商往往没有能力满足所有细分市场的需求,而虚拟运营商的灵活创新优势得以显现,所以,基础运营商逐渐接受虚拟运营商的存在,并乐于与之合作。
然而,当移动通信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时候,也就是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虚拟运营商的发展高潮逐渐开始消退。在这个阶段,留给新进入者的空白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也不断有竞争失败的虚拟运营商退出市场,而且,电信运营商开始使用收购虚拟运营商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
参照欧美市场的发展历史,中国虚拟运营商发展似乎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机会窗口,因为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也正在从成熟走向饱和。根据工信部统计,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渗透率在2009年中就已突破50%,至2013年已达85%;据Strategy Analytics预测,至2014年底,中国的移动通信渗透率将突破100%。
它搭上了哪辆末班车?
按照国外的经验,中国引入虚拟运营商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但这些虚拟运营商还是幸运地搭上了一辆末班车。因为,4G来了。
移动宽带的发展,会给虚拟运营商带来新的商机,这在国际上也有可参考的经验。据杨光介绍,美国虚拟运营市场在经过了数年沉寂之后,在2012年前后出现了回暖迹象,并涌现出一批新型虚拟运营商。
杨光解释说,这些虚拟运营商不再聚焦低端市场,而是将竞争焦点定位于新兴的智能终端和移动宽带市场,通过新的业务模式寻找新的市场空间。
据Strategy Analytics研究发现,后来涌现的这一波虚拟运营商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成熟,以及LTE 4G网络的规模部署不无关系。
对照来看,中国智能手机和移动宽带市场也在高速发展。据Strategy Analytics预计,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将在2014-2015年达到或超过50%,而LTE 4G网络的规模部署也在同期展开。杨光认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可能会给虚拟运营商带来新的机遇。
它的出现,对于中国三大运营商是好是坏?
“基础电信运营商可以借助虚拟运营商的渠道优势或者与行业客户的紧密关系,开拓新的细分市场空间。”杨光介绍。
在短期内,虚拟运营商的进入也肯定会加剧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给基础电信运营商施加一定压力,尤其在传统话音、短信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虚拟运营商的进入可能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