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内蒙古山路集团通过创新,以平均每8个月建起一座太阳能电站的速度实现了逆势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光伏产业的新希望,其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为全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我区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既是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不可再生,化石能源时代终将结束,在各种替代能源中,只有太阳能是最清洁、安全、可靠的能量来源。专家预测,未来“太阳能+储能技术”将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
但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产能过剩、量价齐跌的“严冬”期,不利的形势遮住了太阳能产业发展的“阳光”。目前,行业尚在低谷挣扎,但作为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必定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当前的挫折和难关是这个行业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内蒙古山路集团通过创新,以平均每8个月建起一座太阳能电站的速度实现了逆势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光伏产业的新希望,其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为全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山路模式”的产业链条
成立于2002年的山路集团,是集矿产(煤矿、硅矿)开采加工、新能源开发、煤矸石清洁化综合利用三大产业为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分别在包头、呼和浩特、乌海、阿盟、上海等地设立了8个分公司,是自治区命名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该集团在进行传统矿产开采的同时,以煤电用一体化为基础、光伏循环发展为核心,以科技研发创新为突破、新农村和生态建设为切入,积极培育和延伸循环、绿色产业链,走出了工农互补、城乡互动、企业农民互惠的新路,开创了闭合型绿色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完整开放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山路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煤矸石热电—金属硅—高纯硅—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电站—电站下种植和光伏小镇”完整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这种长产业链和全产业链在全国同行业内是不多见的,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大大降低了光伏生产的用电成本,而且实现了以下游拉动上游、终端运营带动前段产业的良性循环。
打造出绿色立体的发展模式。山路集团利用我区西部大面积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土地,将太阳能发电与设施农业、林沙草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生态温室屋顶科学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室内种植有机蔬菜和高档花卉;并利用地面电站电池板下的空间,种植中草药、优质牧草、红豆杉、沙柳等,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将沙漠变绿洲、盐碱地变良田的目标,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实现了企业效益和农民利益的统一。结合各地城镇化规划布局,山路集团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打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光伏小镇”:首先选择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改造的重点村庄,在与当地政府、村民达成一致意见并共同选址后,由企业投资集中建设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生产生活分离、宜居宜业的“光伏小镇”,入住农民每户可分得一套住宅和一栋蔬菜大棚,并通过屋顶和大棚墙体上安装的光伏系统发电,以及进行大棚种植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保证了农牧民有事干、留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了以产业转移农牧民、以产业推动城镇化;而企业通过置换获得农民土地使用权,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作保障,银行对这种模式也“青睐有加”,愿意提供贷款,企业建设资金顺利得到解决。
“山路模式”的优势
“山路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为“三低三高”:低成本。光伏生产的用电成本占总成本的40%-50%,目前我区工业电价每度为0.44元左右(大用户直购电.38元),而利用煤矸石自备电厂发电,综合成本约为0.19元。山路集团仅煤矸石发电这一个环节,就使企业每年电价成本降低1.2亿元。同时,该集团自主研发了先进的冶金法提纯多晶硅技术,采用电子束熔炼方法脱磷、工业硅熔液直接造渣除硼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实现了坩埚无限次重复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该公司已成功研发出新的生产工艺,可将传统工艺中的拉单晶、铸锭等环节全部淘汰,使工艺流程进一步缩短,投入使用后,生产成本还可大幅降低。
低消耗。带动企业光伏材料生产的电力全部来自采煤废弃物煤矸石的利用;发电所需的大量工业用水,全部是净化后的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发电后的余热,成为了企业的空调动力,很快还将成为分解粉煤灰化学反应中所必需的热力,极大地降低了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低排放。山路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以来,环保投入高达1.5亿元,特别是煤矸石综合利用和高纯硅提炼这两个环节,环保投入占到项目总投入的50以上。高环保投入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低排放、低污染。如在多晶硅提纯过程中,应用了冷坩埚熔炼多晶硅提纯技术,并成功淘汰了酸洗过程,避免了大量废水、废气、废液的排放,杜绝了提纯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规划的太阳能电站全部建成后,可减排二氧化碳899.5万吨、二氧化硫6.7万吨。
高技术。为保证在技术上始终领先,山路集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与中科院、内蒙古大学合作成立了“内蒙古光伏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48亿元,使企业迅速掌握了粉煤灰综合利用、冶金法提纯多晶硅等2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的核心技术。
高就业。从产业链起点煤炭和硅矿开采到产业链末端的设施农业,该集团已经解决就业7000余人。目前企业正在托县、磴口等地建设太阳能电站与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相结合的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1万户农牧民就地城镇化,带动就业7-10万人。
高效益。到“十二五”末,山路集团光伏新能源产能将达到1500兆瓦,其中新增1000兆瓦高效林业、高效农业太阳能电站,届时工业产值将突破360亿元、税金35亿元。此外,该企业所建的每个光伏大棚和光伏住宅,仅售电一项就分别有每年5万元和2—3万元左右的稳定收益,为农牧民转移、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山路模式”的启示
今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区光伏企业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尽快走出低谷,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山路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山路集团的成功,得益于高技术的引进、不间断的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使企业掌握了关键技术,产品具有了核心竞争力,摒弃了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巨大资源环境代价的老路。因此,我区企业要想走出光伏“寒冬”,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延伸产业链条、下游带动上游是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山路集团没有像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那样,停留在电池、组件系统集成阶段,而是不断向上游晶体硅材料制备和下游发电市场等技术门槛高、利润回报大的环节延伸,走出了受制于人的困境,打破了国内同行业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双低”局面。因此,我区光伏企业要想最终走出“两头在外”的依赖状态,就必须“内外兼修、纵向整合”,尽快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
各产业最大限度的融合,是实现多重效益的最佳手段。山路集团将盐碱化、沙漠化土地的改良利用与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结合起来,将绿色能源和有机无公害蔬菜生产结合起来,将企业自身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在解决企业用地和融资难题的同时,推动光伏发电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建设深度融合,企业实现多重效益,社会实现多方受益。
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价格优势,是光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山路集团通过自备电厂、创新技术、缩短工艺流程等方法,大幅度压缩生产成本,使光伏电池、组件及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都比国内同类企业低20%-30%,具有明显的成本和价格优势。近年来,我国晶硅原材料制备和光伏组件制造技术取得了巨大突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幅度远超市场预期。据报道,国内少数技术领先的企业有望在2015年将光伏度电成本降至0.4元以下。可以预见,随着光伏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光伏发电逐步取代燃煤发电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对于光伏企业来说,谁能尽快解决了光伏发电成本高这一难题,谁就能抢占市场制高点,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