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能源发展需要想象力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4-05-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越是经济发达的省份,电力缺口和环境压力也越大,因此对新能源有着迫切的需求。但经济发达同时意味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和高价,这对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瓶颈。

在江苏—这个中国GDP排名第一的省份,荒山、废地极少,大片的土地资源更少,开发光伏电站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如果能发挥想象力、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电站开发的环境,我们仍能为光伏发电找到空间。

中电投集团江苏公司的建湖“渔光互补”项目,就是把光伏电站建到了鱼塘之上,解决了占地的问题。该项目目前已建成了三期40MW的光伏发电站,第四期20MW项目正在建设当中,预计6月30日投产,总投资约5.8亿元。

事实上,“渔光互补”并无技术门槛,与陆地光伏电站的不同仅在于要在水下打桩,项目的效果取决于光伏电站与鱼塘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协同运营。

从渔民手中征租来鱼塘之后,开发商面临着运维光伏电站和鱼塘经营的双重任务。光伏电站占地广,40MW的项目占地约1500亩。如果延续从前一家一户式的鱼塘经营,那在后续电站运维上的协调工作将让开发商不堪重负。如果自己经营鱼塘,开发商又没有专业技术力量。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找到一家既有能力完成光伏电站日常维护,又能从事鱼塘规模化经营的企业。

中电投江苏公司幸运地找到了江苏中压电气集团(下称“江苏中压”)。这家企业前期承包“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的电气施工业务,有能力完成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而且又与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有意进入水产行业。经过项目调研,江苏中压最终愿意免费为这个“渔光互补”项目提供运维服务,而靠经营鱼塘来获利。中电投江苏公司省去的除了电站的运维成本,还有协调电站与鱼塘关系的心力。

在中电投江苏公司的“渔光互补”项目成功之后,效仿者陆续出现,包括京能集团、阿特斯、保利协鑫等等企业都加入到了开发队伍当中,曾经无人踏足的水塘成了光伏电站开发商竞争的战场。

所谓创新,并不一定非要是技术和体制创新,“渔光互补”项目仅仅是在土地资源稀缺的环境下多运用了一些想象力,就创造了一种新的光伏发电商业模式,为江苏光伏发电创造了巨量的市场空间。以往集中式光伏电站“离群索居”,分布式光伏电站规模有限、商业模式尚不成熟,而“渔光互补”却让光伏电站贴近了人们的生活。

掀开神秘的面纱、卸下“高大上”的光环,让新能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结合得更密切,也是新能源的新意之所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创新远没有完结,在新能源开发遇到瓶颈的时候,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还会发现类似的空间在等待新能源的到来。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