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的电动汽车战略为何尚未奏效?

作者:安德鲁·布朗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上海,即便是外国游客也能轻松租辆电动汽车,但你很快就会发现似乎没有其他人驾驶这种车辆。

诚然,电动汽车在任何地方都遭到消费者的抵制,并不仅限于中国。尽管中国实施推广电动汽车的政策,但上海还是收获挫败。

十多年前,国家工业规划者将电动汽车当作工业、环保和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难题的解决之道。许多西方人也曾认为,在中国兴建基础设施的高超技艺以及车企巨头大多都是国企的联合作用下,相关政策规定将确保中国在全国推广电动汽车的成功。但中国的电动汽车战略为何至今尚未奏效?

首先,国家规划人员严重误判消费者需求。富裕阶层无意为彰显其环保意识而购买电动汽车:对他们而言,汽车仍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不太富裕尤其是作为购车族主体的首次购车者则渴望驾车的刺激和自由,而电动汽车的有限续航里程使其望而却步。

专家表示,国有车企在供应方面也犯下错误。它们的目的并非是创新,而是“尽量做大和尽快挣到更多的钱”。最佳途径是受益于既有合资企业而非投入资金研发新技术。政府层面也未能提供相关基础设施。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时中国将建成4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但业内人士称上海如今仅建成一两千个。

在某种程度上,该产业发展迟滞还要归咎于内斗。例如,麦肯锡高管柯明逸表示,国家电网欲借推进全国性的充换电池支持系统而掌控电池市场,但此举遭到希望使用自身电池的车企的反对。此外,作为保护本地车企的措施之一,地方政府也在推行本地技术标准,使得电动汽车难以在充电插头不兼容的城市间行驶。

最后,中国政府试图要求外国车企以知识产权换取市场准入的做法也使后者止步不前。因此,中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仍远落后于目标。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