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国电广西高山风场核准风电容量32.3万千瓦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电新闻 发布时间:2014-03-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层峦叠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多为天然草场山地地形,山顶平坦,冷暖气流流动几乎没有阻隔,常有大风天气,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近年来,国电广西公司本着开发绿色能源、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坚持以风电项目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全力抢占广西优质风能资源,取得了全州、恭城、灌阳等7个片区、38个项目、总容量195.6万千瓦的风电开发权,其中,平均风速超过7米/秒的项目11个,超过6.4米/秒的项目7个,目前该公司核准风电容量已达32.3万千瓦,主要集中在桂北都庞岭、越城岭等地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高山台地。

加大创新力度 深化设计优化

广西优质风能资源大多位于高山地区,山峦重叠、地势切割较深、沟壑纵横、地形较为复杂,高山风场进场道路、接入系统、风机吊装平台、升压站等施工建设条件困难,土建工程量大,且冰冻、潮湿、雷暴等特性突出。为了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提升项目经济效益,增强风电长期竞争优势,项目建设伊始,国电广西公司就牢固树立“设计出效益”的理念,加大风电前期工作力度和深度,把前期工作重心放到加强论证优化和落实投资条件上来,加强对市场条件、投资环境和开发方式研究,全面控制工程投资。

加强设计咨询。由于高山风场地质条件恶劣、设计勘察困难、施工难度大、工期过长、投资较大,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项目建设风险非常大。为此,国电广西公司以设计方案创新为切入点,全力抓好基建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针对山地风电场存在设计规范缺失、软件模拟误差大等问题,对项目进行全过程设计咨询,集思广益,多方求证,改善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在预可研阶段对风场规模、风机选型、差异性布机、确定建设方案等进行设计咨询,在可研阶段,专题论证机位优化、机型优化,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道路、平台、基础、微观选址等进行咨询,以降低投资、提高风机发电利用小时。

推进多点创新。结合天湖风场具有高山湖泊的特点,大胆思维,大胆创新山地风场建设,探索风水互补打捆外送的研究;根据山顶平滑地带,探索光伏设备布置,实现风光互补发电。为了降低设备成本,该公司还多方调研,结合柳钢铸造优势,落实风机塔筒属地化材料供应和制造工作;加强与联合动力风机厂家的对接合作,探讨风机叶片在工程现场拼接技术;研究特种运输方式,组织特种运输公司对风机和塔筒进行现场模拟运输和勘察,优化道路设计和运输车辆改造,努力解决高山风场运输难题。同时,针对区域内风电场项目多、相对分散的特点,开展了远程监控的研究工作,努力推进风电场“无人值班、有人值守”的目标实现。

完善工作机制 提高基建水平

国电广西公司把完善工作机制,作为风电建设决策、工程管理和设计优化的基础,通过机制创新,强化对风场过程控制,提升工程基建水平。

完善管理机构。为了加强风电项目管理,国电广西公司积极创新基建现场管控模式,建立了设计是龙头、监理是保障、施工是基础、设备是灵魂、业主统筹协调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成立了风电设计优化攻关小组,联系相关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吸收先进的风电技术和理念,对不同机型和不同容量的高山风场设计标准进行了反复论证和设计优化。成立了风电建设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参建各方的技术优势,建立与设计、监理工程量控制与考核机制,建立对设计优化节约建议单位(个人)的分享机制,建立对重大质量、安全、方案隐患发现、处置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三级管理体制,全面优化管理架构,实施扁平化管理,撤销了风电四级管理机构,成立了新能源公司,风电在建项目和在运风电均以项目部或车间的形式存在,减少了管理层次,实现了对清洁能源的专业化管理。

加强过程管理。重点把好工程项目开工关口,在项目开工前,要求项目单位首先要编制《项目管理规划报告》,详细策划项目组织、工程优化、建设标准及资源保障方案,明确项目建设节点要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公司全面加强对基建工程的监督指导和全过程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半以上时间在现场,及时组织项目设计优化、协调解决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实现工程项目在“建中改、改中建”。由于高山风场机位设计高程较高,导致进场道路的长度较长,路线途经区域地质变化大,为了做好圆石山风场机位的微观选址,工作人员协同设计人员牵着马队,驼着设备、帐篷和干粮,冒险探路,寻找合适的机位,尽可能地减少投资和施工难度。

为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控制,该公司还结合管理诊断下基层活动,组建了风电基建精细化管理、现场安全质量专家组下基层开展管理诊断,并安排分管领导到新能源公司进行蹲点,深入查找基建管理差距,规范细化风电建设管理流程,现场落实项目优化措施,努力实现对先进水平的不断赶超,确保风电投产即达标,投产即见效。

推进持续优化 提升质量效益

高山风场进场道路和升压站建设投资较大,若按平原风电场的设计标准进行建设,不仅投资大幅增加,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必要的破坏。在吸取玉林大容山风电项目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该公司认真抓好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推进项目持续优化,努力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抓好升压站优化。结合桂北高山地形的实际,对天湖等2个高山风电场10万和15万容量的升压站平面和立面布置进行认真研究,经过“优化再优化”,升压站总建筑面积减少3040平方米,节约投资700余万元,建筑造价较集团公司原建设标准节省25%,燕子山风电场升压站重新选址后,综合造价减少2400多万元。

抓好风机选型。为了提高风电效率,根据高山风场特性,对天湖、昌盛坪风电场风机选型进行专题优化,将单机容量由1.5MW改为2.0MW,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增加174小时,年平均发电量增加1723万千瓦时,直接经济效益900万元。昌盛坪风电场改用2MW风机后,项目内部收益率由8%提高到14%。

抓好进场道路优化。叶片、塔筒为超长构件,对转弯处道路平曲线半径、纵断面竖曲线半径的要求很高,而广西山区的地形陡峭,大半径回头弯道会给工程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为此,该公司结合风机改型并运用国内最新型、最先进的运输设备,编制了高山风电场1.5MW和2.0MW风力发电机组道路设计标准,全面优化项目路线设计、支挡防护结构设计、路基排水设计和弃土场设计,2.0MW风力发电机组极限最小转弯半径由25m调整至17>R≥16m,1.5MW风力发电机组极限最小转弯半径由20m调整至16>R≥15m,通过内侧加宽的方式满足了大件运输需要,土石方开挖量减少约37.5万立方,场内道路减少近30公里,工程费用节省约4900万元,节省材料费和安装费约1400万元,增加发电收入约320万元,达到了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后续投资的目的。

通过对高山风场道路、升压站设计优化和风机机型、微观选址进行方案比选,经济效益显著,按照此标准,国电广西公司开发完成100万千瓦容量时,可节约用地330亩,增发电量近2亿千瓦时,节省工程投资6亿元。

分享到:

关键字:国电 风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