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5-29日访问罗马尼亚,并与中东欧十六国总理会晤,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这标志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框架开始成形。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是在2012年起步的。去年4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波兰华沙开启此项会晤机制。中国与中东欧之间的历史渊源,对推动合作功不可没。
二战后,中东欧许多国家都曾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直到前苏联解体前后,这一地区才发生政治变革。根据新华社的报道,温家宝当时表示,多年来,虽然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中国人民始终铭记中东欧国家曾经给予的宝贵帮助和支持。
当时,温家宝提出了推进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十二项举措。在今年的会晤中,这些举措得到完善,更加系统化。根据《布加勒斯特纲要》,合作领域确定为投资经贸、金融、交通物流、科技创新、环保能源和人文交流。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的存在,显示出合作机制常态化的战略取向。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这与“金砖”合作机制具有相似的特征。“金砖”机制的协作效应已经在联合国气候谈判、IMF份额改革等不同场合和议题上鲜明表现出来。
而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机制化、常态化还处于起步时期。经贸领域是目前合作的着力点。李克强在出席此次领导人会晤时,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双方合作提出了六点建议。其中,第一点便是“做大做实经贸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就为此定下了议事日程。
2014年被确定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投资经贸促进年”,一些将要在促进年框架内的行动计划也同时公布,包括举办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在中国举办中东欧国家商品展;在中国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讨会;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推介会;在捷克举办中国投资论坛等。
李克强也是在一个颇为微妙的时间访问中东欧国家的。值得注意的是,中东欧十六国的现状是,既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等非欧盟国家,也包括波兰、罗马尼亚等欧盟国家,且欧盟国家占多数。同时,乌克兰、白俄罗斯等非欧盟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千丝万缕。
这意味着,在这一地区,中国需要兼顾多种双边和多边外交关系,包括与欧盟和俄罗斯。欧盟继续东扩的步伐愈加紧密,目标是朝着波兰、罗马尼亚以东的前苏联国家前进。故而俄罗斯对欧盟的动作非常敏感。欧盟也在2009年专门为此开启了“东部伙伴关系”战略,主要从经济上深化与东欧和西亚的非欧盟国家的关系。
显然,对中国来说,中东欧的情况要比“金砖”国家更为复杂。因此,从经贸合作入手也是现实的选择。总部设在巴黎的中文报纸《欧洲时报》分析说,从李克强此次高调为中国装备、制造代言,毫不客气地从东边再开一扇通往欧洲的大门,再次说明中国合纵连横而不排他,全方位自信外交的日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