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迈向创新大国之“道”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3-11-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组织编著,学习出版社、海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计划陆续推出20本,旨在站在历史新起点,凝聚专家智慧,研究国家发展战略,献策国家发展,内容涉及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外交、国防、改革、开放等20个领域。最近,《创新立国战略》一书面世,这不是一部讨论技术如何创新的“术”的著作,而是一部探讨中国如何迈向“创新大国”之“道”的著作。

探讨创新的历史命题

中国正处在历史性转型的过程中。从现代史的角度看,中国已经历了两波大的转型— 1949年开启的社会制度转型和1978年开启的“经济体制转型”。现在,第二波转型尚未完成,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预测,一场新的、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转型正在酝酿并将来临。下一步转型的内容是什么?笔者曾用20字概括:“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社会共生,文明融合,天人合一”,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 共 十 八 大 已 经 明 确 : 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一个“现代化国家”,其内涵,自然包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强国。”如何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艰巨的历史任务严峻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笔者认为,2050年中国欲建成现代化强国和21世纪国内面临的两大挑战—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供给格局的改变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挑战,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战略,改行创新立国战略。从全球视野看,在新技术革命、后金融危机时的全球化和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的世界三大潮流面前,中国也必须实施创新立国战略。于是,学术界、经济界、科技界以及社会各界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中国如何由“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型、提升,成为一个迫切的命题。

笔者对创新问题的探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中共十三大刚刚开过,整个社会出现一种激情改革的气氛,激发了探讨创新 问 题 的 意 愿 。 不 过 , 此 时 的 研究,还是基于微观的视角,与“人本论”和“产权论”的研究结合,在企业这个比较微观的“园地”开掘的。

80年代末,本人主笔完成了创新研究的“处女作”—《企业创新论》;90年代主持了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关于创新问题的研究,后出版38万言的《现代企业创新论》。至此,始于80年代的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基本形成系统,但从创新立国战略体系角度看,这只是战略的微观基础。

此后,研究逐步由微观层面拓展到宏观层面和更深沉的基本理论层面。

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和探索,2010年完成并发表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论》,明确提出由“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的命题,标志着创新立国战略思路的清晰化。但,这还只是一个战略思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国家创新战略思想体系。

战略层面的深度开掘

《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逼迫本人思考中国如何迈向“创新大国”的历史性命题。这部书开始酝酿之时,笔者便对自己及合作者提出三点诉求和主线:

其一,主题:紧扣“创新立国”战略。作为一部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战略的著作,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思想性。它包括“企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企业层面创新”。它包括“产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产业层面创新”。它更包括“国家层面创新”,但也不限于“国家层面创新”。它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更重要 的 , 它 不 仅 涉 及 “ 技 术 自 主 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本书主题:“创新立国”;主线:由“加工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在这里,“创新立国”是比“技术自主创新”和“国家层面创新”更广泛、更深刻、更富有战略性的概念。

其二,结构:尝试构建创新立国战略体系。基于此考虑,全书共设九章,如果把它看成一座“大厦框架”的话,前两章相当于内外一体的“顶层 ” ; 中 间 三 章 相 当 于 三 架 “ 横梁 ” ; 后 面 四 章 相 当 于 四 根 “ 立柱”,试图形成一组较为完整的包括“一个顶层”、“三架横梁”和“四根立柱”在内的创新立国战略体系。

其三,观点和语言:虽然难以创出带有“元理论”性的东西,但争取围 绕 “ 创 新 立 国 ” 这 一 “ 核 心 范畴”,提出几点新见解(哪怕是思想火花)。在语言上,努力改变现在僵化的话语模式。

《创新立国战略》不是个人的专著,而是由本人和几位年轻同事或指导过的博士生共同完成的集体成果。这无疑给本书带来新的气息。

《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总序引用了清光绪十九年恩科举人陈谵然在文集《寤言》卷二《迁都建藩议》中的一段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段在战略界流传甚广的话,点破了“战略”的长远性和全局性。诚哉,“战略”者,乃大谋略也。创新立国,作为时代的主题和民族的灵魂,是一项极其宏大而艰巨的事业。笔者不敢有“大谋略”的奢望,只求“当一个小工”,如果能为国家的创新事业提供几个小小的谋略,也就聊以自慰了。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分享到:

关键字:创新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