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合肥一季度经济增速因产能过剩降至十年最低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3-06-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合肥今年一季骤然减速,经济增速降至十年来最低,微观上来看,其受制造业不景气影响的宏观经济在一些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位于合肥城南经开区的船用柴油机生产企业熔安动力,正和其母公司江苏熔盛集团一起经历行业的寒冬;城西高新区的合肥赛维在资不抵债无人接盘后,目前又被合肥市政府回购;城北新站区的彩虹光伏,则将一部分厂房租给了物流公司。
 
  受产能过剩拖累的经济颓势在这个一度高速增长的中部城市也渐露端倪。
 
  困境
 
  在合肥市新站区万罗山路与奎子河路交口,“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的红字已经褪色,而厂区里除了几位门卫和保安,看不到工人上班的身影。
 
  该企业计划在2011年完成量产。不过,当年开工时制定的计划显然没有完成,“工厂没开工,那个仓库租给了一个物流公司。”厂区保安透露。
 
  “确实停了下来,主要是现在光伏产业环境不好。”合肥新站区相关知情人士表示,其称,如今投产则意味着亏损,“玻璃熔窑一旦点火,投入的资金是巨大的,市场不明的情况下,只能先停下来。”
 
  本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彩虹集团在合肥投建的这个光伏项目总投资高达19.8亿元,一旦完成投建,合肥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今年年初被传贱卖的合肥赛维。据当地官方媒体报道,合肥赛维于2010年8月由曾经的“光伏明星”江西赛维投资,注册资金10亿元,一期由合肥市政府投资25亿元,根据计划,该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基地。
 
  2013年伊始,在该项目由于资不抵债被钱江集团以2500万低价收购几乎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几经周折后,江西赛维最终将该项目以1.2亿人民币出售给合肥市政府旗下的合肥高新产业社会发展服务公司。
 
  在合肥“过渡性”接盘后,其仍与多家光伏企业洽谈收购或入主事宜。但截至目前,尚无人接手。
 
  在过去几年全国热衷于上马光伏项目的城市中,合肥算是其中一个。据合肥市发改委官员介绍,合肥目前有光伏企业20多家,各企业发展形势不同,有的企业如晶澳由于海外市场开拓较成功因此发展顺畅,海润则有点压力,赛维则内外交困,不甚乐观。“不过总的来讲,今年比去年形势好。”上述人士表示。
 
  少介入
 
  “产能过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相对的,相对于时间也相对于空间,在国内过剩在国外不一定过剩,那就看你能不能"走出去";在短期内过剩在长期也不一定过剩,因为市场还没启动。”合肥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朱胜利说。
 
  他认为,如今的经济形势对合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目前,合肥正谋划产业转型升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增长源”,在本轮经济下行压力下寻找新的突破口。
 
  而突破口就在政府本身,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位地方政府官员直言:“政府为招商引资一味的拼政策是不对的,政府介入市场太深,参与市场要素分配,市场主体就抢政府的"奶水",利润上完全吃政府的红利。”
 
  对此,合肥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于当地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合肥市的做法是从需求上为企业纾困,消解光伏产能过剩。
 
  近日,合肥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光伏推广应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打造“光伏应用之城”。
 
  “我们对于光伏产业在合肥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措施,既对化解产能过剩做点努力,也为城市的能源结构调整做些工作。”朱胜利告诉本报记者。
 
  《意见》显示,此次合肥出台的政策,涵盖技术创新、多产多销、金融支持、度电补贴、初装补贴、光伏扶贫工程等多方面内容,政策补贴范围、幅度、年限都远远超过国内其他省市,其中分布式度电补贴先于国家出台,在国内尚属首例。
 
  “我们按照度电补贴,发一度电补贴两毛五,而不是过去的投资补贴。”朱胜利说,“这些补贴措施都是体现在光伏应用方面,重点消化本地产能”。
 
  当地专家认为,合肥此次促进光伏产业新政,主要着眼于打开需方市场,而不是在企业供给上对扩大产能的投资行为给予补贴,可说是一种思路的转变。
 
  “一味补贴企业,企业就没积极性了,我们要从需求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供给上。政府要慢慢放手,不要永远跟市场扯不清关系。”当地官员表示。
 
  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周云峰则认为,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是长期的,但未来新能源下游的装备行业,包括维修服务等会逐渐壮大。因为国家对新能源还是支持的,国内市场打开后是有前景的。 
分享到:

关键字:合肥 一季度 经济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