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光伏过剩谁之殇?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13-07-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7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的出台,光伏为炎炎夏日再添了一把火,光伏股应声大涨。按照《意见》,中国在未来三年,每年新增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
 
  与2011年光伏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规模相比,出台的《意见》显然为光伏上下游的企业都画了一张大饼。
 
  政策的频繁利好或许不难理解,欧盟“双反”的大剑砍到光伏业身上以后,中国光伏业最重要的出口渠道被堵死。对于所有光伏企业而言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寻找海外新兴市场,二是深耕国内市场。
 
  在中国城镇化的大口号下,国内光伏市场的机遇不可小觑。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在光伏业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关于其产能过剩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吉瓦,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22吉瓦,而中国光伏组件的产量占据全球60%以上。
 
  耐人寻味的是,光伏业产能过剩并非共识,甚至在部委之间也存在着争议。在《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发布以后,工信部就首次提出太阳能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但与此相对,科技部却认为多晶硅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失公允,随后发改委亦没有在审批环节对光伏业一路高歌的产能进行控制。
 
  部委之间的争议,或许可以从统计口径上加以解释。但自从2011年光伏业遭遇拐点之后,光伏企业库存积压、价格下滑,再加上信贷收紧,一时间光伏业哀鸿遍野,产能过剩一跃成为共识。
 
  这时我们不禁要问,掌握着投资审批大权的发改委为什么没有在审批环节加以控制,让中国的光伏业一路高速扩张?面临着云波诡异的市场环境,政府部门又是否拥有风险控制观念,预见或筹备了光伏业寒冬的对策?
 
  在中国,掌握着企业审批决策大权的往往不是企业本身,而是政府部门,这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处于部分失灵状况。而因为审批权所带来的寻租空间,政府部门所代表的公正性又惹人质疑。
 
  近日,在光伏业刚刚曙光乍现之时,发改委研究员又表态光伏产能过剩是暂时的,5年以后或远远不够。对于时时揣摩政府态度的光伏企业而言,各种专家说法莫衷一是,也许到了应该让市场发挥力量、将审批环节弱化,把决策权交还给企业自身的时候了。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 过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