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广东加速光伏电站建设步伐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产业 发布时间:2013-01-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广东拥有一批稳定发展的光伏厂家,今天全球光伏行业的寒冬,可能正是广东光伏产业崛起的机遇。
 
    “其实相比北方地区,广东的太阳更灿烂。”2012年11月下旬,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所长沈辉在顺德分布式光伏发电论坛上指出,国内光伏行业外部贸易环境持续恶化,开拓国内光伏市场已成为国内光伏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其中,广东市场可能是国内光伏产业最好的应用市场。因为,广东经济发达,缺少电力,使得广东光伏发电经济价值更高。更重要的是,国内大部分光伏厂家正挣扎在存亡生死线上,而广东还拥有一批稳定发展的光伏厂家。
 
    “过去业界都认为,广东阴雨天气多,不利于光伏发电。但实际上,广东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经常下雨可冲刷电池组件,发电实际效果更优于北方地区。” 沈辉认为,今天全球光伏行业的寒冬,可能正是广东光伏产业崛起的机遇。毕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广东光伏产业失去了太多机会。
 
    沈辉经常将已成为广州地标的小蛮腰电视塔作为错失光伏机会的案例,对外讲述。因为,当时入围广州电视塔设计的三大方案中,除了小蛮腰之外,还有德国柏林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光伏建筑方案。
 
    “方案是在广州电视塔底下设计15米的长廊,塔的正面全部是太阳能电池,塔上面是几台风机和巨大的风火轮。整个光伏和风力发电可以满足整栋大厦的需求,还可以对外输电。遗憾的是,该方案没有被采用。”沈辉说, 广东是中国光伏产业最早的发源地,在2004年前广东光伏产业产值还位居中全国第一,现在却远远落后了。
 
    痛处
 
    据悉,从2004年到2010年,由于欧洲光伏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的急剧放大,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七年,江苏、浙江、河北和江西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广东错失了黄金发展的七年时间。”沈辉指出,广东曾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晶体硅电池厂家,如拓日新能(002218.SZ)和珈伟股份(300317.SZ)等,起源于广东的太阳能灯具产业引发了国内的光伏产业,“当时国外太阳电池企业如BP、RWE都在亏损,而我国太阳能草坪灯、庭院灯企业生意兴隆。”
 
    由于广东在光伏产业优惠政策的缺位,很多广东光伏企业已经外迁。东莞南玻光伏将主业迁至湖北宜昌;拓日新能把主业放到四川乐山;兴业太阳能(00750.SZ)因为拿不到地,主要产能放到了湖南湘潭。
 
    直至2009年在国家项目推动下, 广东一些大型的电力公司才开始涉及光伏发电,如中广核、粤电、南方电网、粤水电等。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广东光伏产业发展与光伏电站建设仍然相对落后。
 
    沈辉对《新产业》表示,屋顶光伏电站建设广东优势明显,广州拥有众多适合安装光伏系统的大型建筑,如琶洲展馆、广东科学中心、大学城、亚运城、广州南站等大型建筑,但光伏发电的成功案例却屈指可数。
 
    优势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广东错失七年黄金发展期,但也避免了狂热投资所带来的产能过剩。
 
    目前,在美国上市的十多家中国光伏厂家净亏损已过数十亿美元,负债上百亿美元,平均负债率超过80%。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光伏厂家对外依赖度较高,美欧启动“双反”后,中国光伏龙头厂家悉数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预计在美欧围堵下, 2013 年可供中国光伏厂家开发的海外市场仅为10GW左右,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数字。
 
    “从整体环境而言,国内光伏企业内外交困,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一些企业倒闭,行业兼并、重组;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大规模应用的时机到来。”沈辉表示,内需将成为国内光伏业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成为广东光伏产业的机遇。
 
    因为,广东光伏厂家相比国内光伏巨头而言,虽然体量较小,但很健康。比如兴业太阳能在金太阳工程、光电建筑项目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 201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和净利双增长,盈利1.4亿元;广东爱康2011年盈利超过亿元, 2012年上半年还在盈利。
 
   “兴业太阳能97%的收入来自国内市场,出口比例低, 现在光伏寒冬无法波及兴业太阳能。”沈辉说。
 
    2012 年9月以来, 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电网先后发布政策, 力求在“ 十二五” 期间扩大国内市场装机容量,并实现全程免费并网。SEMI数据显示,中国光伏市场装机容量逐年增加,预计2016年占全球市场的13%。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启动,光伏电站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沈辉表示,广东有一批优秀的光伏企业,再加上广东的阳光资源比较丰富,空气洁净度好,光伏发电大有优势,“广东光伏发电应用走在全国前面。”
分享到:

关键字:广东 加速 光伏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