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过去,这一大批风电机即将到达质保期。如何处置它们?这是目前风电产业的空白点。
风电机“退役”问题见苗头
老风电机“退役”后,是选择报废处理,还是凑合着继续用,或是“以大代小”换新的?
“这是个还没有受到关注的新问题,但却是风电产业,甚至所有新能源相关产业要‘未雨绸缪’的问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
风电机、太阳能电池组件设备的使用寿命是20年。我国风电产业和光伏产业在2005年前后进入大发展时期,目前大多数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运行时间不超过10年。但再过10年,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的风电机组、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机组将大批量“退役”。
“时间长着呢”,当下,业界人士鲜有考虑10年后的事。但使用我国第一代风电机组的企业,已经开始遭遇“退役”难题。预计未来3年,我国总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的风电机组陆续“退役”。再往后,每年“退役”的风电机组数量将逐年递增。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当下不及时针对“风电机退役”问题进行调研,研究解决方案,它将成为未来困扰风电产业发展的“大尾巴”。
老风电场改造程序复杂
国电龙源新疆公司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建于1991年的36台风电机已经破旧。到期后,风电机坠落、起火、折断等重大事故的发生次数将直线上升。“即便技术人员第一次抢修成功,也难以预算不断抢修老机组要花掉多少时间和费用。”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对风电场运营者来说,风电场拥有充足的风力资源和有利的地形时,用新风电机置换旧风电机是经济的选择。第一代风电机是装机容量300千瓦的老机组,用5台老机组换1台1.5兆瓦的新机组,可以增加40%的发电量,节省维修费用,节省占地面积。
然而,方案“看上去很美,干起来不易”。该企业一位负责人透露,“以旧换新”的程序很复杂,首先相关部门要重新论证、立项、备案,然后电监会要重新核准并发放相关许可证,最后电网公司要重新计算电量。
“第一个问题被我们遇到了,最好能探索出一条为未来的‘退役’项目做示范的路。”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尚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电价扼住“以旧换新”咽喉
问题主要集中在电价方面。风电机“以旧换新”“以大代小”之后,风电场的发电总量会增加,这意味着补贴额度要增加。但多出的发电量应该如何补贴?补贴由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支付,还是由当地的电力公司支付?
2013年1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透露,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已经开始关注风电机组的“以大代小、以旧换新”问题。
据悉,由于我国早期的风电场大多是外国援助建设,电价补贴给予是“一事一议”。对它们更换设备后该如何补贴,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调研。
另外,对于风电机退役问题,一些专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在老项目上做文章,不如去申请建设新项目。建设新项目能为企业增加装机总容量,拓展业务。同时,老项目的风电机继续使用——目前国家没有提出到期的风电机要“退役”的议案。
但更多的专家认为,不改造老项目存在安全风险,还不利于节能减排、节约能源和土地。毕竟,到2020年,风电机组“退役”将是普遍现象。必须有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才能为我国风电行业长期、稳定发展“上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