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科研经费滥用仅有愤怒是不够的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3-10-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这段时间,2013年度诺贝尔奖渐次揭盅,毫无意外地,自然科学类奖项的桂冠,一顶顶地落在了洋人的头上,中国人像往年一样,“徒有羡鱼情”而已。
 
  而国内的一则消息与之相关联:在11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用了“愤怒”、“痛心”、“错愕”三个词,来表达对当前科研经费滥用问题的感受。
 
  万部长的愤怒是有缘由的—“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而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两个案子,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据中国科协调查,我国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依据目前我国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万亿元左右来估算,被滥用的该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事实上,在我国,科研项目已经成了一个“圈钱项目”,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大专院校,大都把科研经费当作了“唐僧肉”,一旦到手,甚至买房买车都靠它了。
 
  对此,万部长开出了药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
 
  加强管理,固然是避免经费滥用、科研出成果的必然要求,但我们还得进一步反思,我国多年来科技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根子究竟在哪里?或许万部长自己就给出了答案:当被问及“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家像苹果这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公司”时,他的回答是,中国已经有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产品,如华为的路由器、服务器等。殊不知,华为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其科研开发是不依靠国家划拨科研经费的,它的产品能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制才是决定性的作用。反观我国科技领域,泛行政化已成为普遍现象,资源都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成果评价、职称申请、研究考核,都按照行政科层的办法来进行,在这种体制下,科研人员自身必然成为利益的追求者,学术、科研丧失了独立和自由,创新成果又从何谈起?
 
  诺贝尔奖仍在陆续颁发,就在几天前,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在新生开学典礼上预测:十年之后,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将会成为常态,继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黄校长的爱国情怀固然可嘉,但在科研学术泛行政化的现实语境下,如此豪言壮语是不是有点痴人说梦?
分享到:

关键字:科研经费 滥用 愤怒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