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政府扶持政策成全球电动车发展趋势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发布时间:2013-10-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电动车汽车市场的发展一直与高成本和电池容量问题博弈,因此,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电动车发展都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不过,清洁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汽车制造商以及行业分析机构都对未来电动车的发展抱有信心。
 
    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9月26日发布《2013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战略展望》报告称,201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站上120000辆关口,预计2018年将达到270万辆。根据该公司的观察,电动汽车市场呈上升态势,预计2013年全球销量可达170000至190000辆,较上年增长50%。
 
    报告称,今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就是车辆前期成本的降低。事实上,去年电动汽车价格的降幅已高达18%,汽车制造商希望借此促进销售并保持竞争力。这将对市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推动电动汽车市场增长的其他因素还包括一些新的插电式汽车的上市,明年计划上市发售的新的电动汽车车型大约有15款,例如宝马i8、特斯拉Model X、奥迪R8和Q7、保时捷918 Spyder、奔驰SLS AMG Ecell等,这将加剧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并进一步促使价格降低。一些如特斯拉Model S、雷诺Zoe、福特Fusion Energi等电动汽车已经十分畅销。
 
    那么,全球主要市场目前电动车处境究竟如何?通过对各国扶持政策的分析可见端倪。
 
    美国:政策“给力”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美国电动车销量增速显著。根据美国电驱动运输协会EDTA(Electric Drive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等机构发布的数据,美国8月份插电式电动车(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为11073辆,较2012年8月份的4715辆同比激增134.9%,实现翻倍;较7月份环比大涨52.0%。这也是插电式电动车在美单月销量首次突破万辆大关,之前的月度销量纪录为2012年12月的8559辆。
 
    今年1到8月份,美国市场插电式电动车累计销量为58662辆,同比增长131.8%。从2010年12月至2013年8月底,美国插电式电动车累计销售了130767辆。
 
    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商用卡车及其他节能型卡车,包括混合动力和压缩天然气卡车,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宣布启动资助额度为1900万美元的纽约“卡车券计划”。该计划由纽约州能源研究与开发署管理实施(NYSERDA),并同纽约州和纽约市交通管理局共同合作。该补贴计划包括两种车券:一是提供900万美元额度给未达到联邦清洁空气标准的30个县市购买电动卡车;二是提供1000万美元额度给纽约市,鼓励包括混合动力和压缩天然气在内的各类节能车的购买。
 
    据悉,2009年美国与加拿大地区共设有大约3000座公共充电站,这一数字如今已经激增至2万座。除了政府投建的充电站之外,政府也与车企开展合作共建充电站。福特近日则做了一件“一箭双雕”的事情——为了使其员工能够更便捷地使用插电式汽车,该公司计划在美国与加拿大建造200个充电站。
 
    另外,在车型的创新方面,美国车企的表现也十分积极。通用汽车CEO丹?埃克森向美国媒体透露,公司计划同特斯拉展开“势均力敌”的竞争,并表示其认为当凯迪拉克ELR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年底问世、明年初上市时,将和特斯拉Model S直接竞争。目前通用汽车的主力电动车产品为雪佛兰沃蓝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2014款车型售价从以前车款的39995美元下降到34995美元(含运费,未扣除联邦补贴),远低于Model S的71070美元。埃克森称,通用将“销售更多沃蓝达,单车亏损额将低于Model S”。
 
    德国:任重道远
 
    德国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并希望在2020年之前,在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能达到100万辆。不过,今年德国仅卖出了3000辆电动车。所以,有研究机构对德国在2020年能否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表示怀疑。  一些参加德国法兰克福汽车展的专家认为,电动汽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依赖于能源的价格。他们认为,要让消费者购买更多的电动汽车,其实最佳方案就是降低汽车电池的价格,并让汽车耗电少,同时提高柴油、汽油的价格。如果能源价格和电池成本不降,德国电动汽车发展之路将仍然漫长,销售目标也实现不了。到2020年,德国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数量可能都不会超过20万辆。另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动汽车太贵,而且与传统车相比,其使用范围受限,还不得不定点充电。 
 
    不过,德国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士表示,尽管德国传统汽车产业对财政的贡献巨大,但政府仍然希望帮助汽车生产商实现电动车的梦想。
 
    日前,德国媒体报道了德国航空航天研究中心(DLR)的最新调研,其结果表明:汽油和柴油动力车型才是德国人的最爱。
 
    DLR预测,直到2040年,德国才会有140万辆纯电池驱动电动车投入使用,1200万辆车则是搭载混动内燃机。但是85%的新车还将是汽油或柴油动力车。 
 
    电动车的发展缓慢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动驱动自身有着难以克服的障碍,即充电时间长、续航距离短、电池过重和汽车售价过高。而且目前为止,充电插座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这些问题也将是全球电动车发展需要共同攻克的。
 
    日本:官民一体
 
    日本也是较早开展电动汽车研发的国家之一,为了抢占制高点,日本采取“官民一体”协作机制。在前期政策基础上,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新一代机动车战略2010》的日本国内机动车产业指导规划,到2020年在日本销售的新车中,实现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新一代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50%的目标,并计划于2020年前在全国建成200万个普通充电站、5000个快速充电站。日本逐渐形成一种以“新一代汽车战略”为主线,以税收优惠、购车补贴、贷款支持等财税政策为支撑的电动汽车发展体系。
 
    为了鼓励电动车的普及,日本政府推出了购车减税和充电站建设补贴政策。日本政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税收政策,包括完全免除车辆购置税等。一辆基本配置的聆风售价约299万日元,最多可退税78万日元。日本在2012年度政府补充预算中拿出1005亿日元的补贴,计划在2014年前建设3.6万台快速充电站和7.4万台普通充电站。
 
    目前,日产汽车在旗下2100多家销售店安装了充电站,并与住友商事、NEC等公司合作,在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便利店、停车场等地,设置了800个EV快速充电站。日本政府还详细制定了电动汽车基础充电设施补贴政策。
 
    法国:重中之重
 
    全球经济的冷暖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法国的汽车市场,但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电动汽车逆市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汽车上牌情况显示,已经上牌的有3188辆电动车,用户数量为1780户,占同期新上牌车辆总数的0.5%。其中表现较出色的,有仅需20分钟就可以完成充电的雷诺Zoe、销量已经破万的日产聆风和备受年轻消费者推崇的Smart电动版。尽管电动车在数量上仍然微不足道,但其在法国市场的出色表现和未来的爆发式潜力,已经成为法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增长点。
 
    法国生产振兴部长阿诺·蒙特堡表示,法国政府倡导的汽车业振兴计划包括了一系列推广电动汽车的措施。比如,从2013年开始,国家部门采购电动汽车和混合型汽车的数量至少要达到采购总量的25%。另外,为了鼓励公家多购买电动汽车,原先只有私人购车才可以享受到的奖励,现在也适用于公共机构和企业的用车,每购买一辆电动汽车最多可得到7000欧元的奖励。这样,一辆电动汽车的价格甚至比普通汽车更低。
 
    为了更好地推广电动汽车的购买和使用,法国政府还大力扩建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在汽车业振兴计划出台后,政府紧接着又启动了“伊尔茨曼项目”,拨出5000万欧元专款,率先在法国的12个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开始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
 
    韩国:创新多样
 
    为了鼓励消费者选购电动车,韩国政府可谓是绞尽脑汁、努力创新。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为韩国电动车设计的无线电力运输系统已经得到了韩国消费者的认可,目前韩国部分高速公路已经率先正式使用该项无线充电系统。
 
    该系统名为OLEV,通过嵌入在地皮和道路下的无线充电设备为车辆进行充电。而这个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充电设备完全嵌入到道路里面,这就意味着只需要对当前道路进行改造就可以使用,改造成本也大大减少。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电线铺到道路下方,然后产生20kHZ频率的电磁场,装备OLEV系统的车辆在经过的时候能够通过相应的稳压器和逆变器等设备通过磁共振传输电能。
 
    这项系统有两个好处:首先司机并不需要为行进过程中充电支付费用,此外司机不再需要先到充电站充满电才能再次行驶,这就意味着车辆能到达更远的距离。目前韩国方面已经着手现有高速公路的改造,计划在2015年完成大部分韩国高速公路的改造。
 
    目前韩国共建有3000个充电桩,并计划到2016年建设15000个充电桩,包括慢充与快充的充电桩。韩国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策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以便能够达到政府所规定的这些严格的措施和要求。这一整套政策当中包含了4个主要的刺激措施:第一是技术的开发和标准化;第二是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便适应电动汽车的发展;第三是要启动一些试点示范项目;第四是要进一步刺激电动汽车部署。
分享到:

关键字:政府 扶持政策 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