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高温下,国网深化配网不停电作业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3-08-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持续高温不仅炙烤着大地,也考验着各地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为此,近段时间以来,各地电力员工顶着酷暑,持续开展多个电压等级线路的带电作业,保障不间断供电。其中,配网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电力基础设施,其带电作业水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显著提升供电可靠性
 
  “眼下酷暑难耐,一停电就会影响到该线路的诸多用户,为了企业早点恢复供电和居民免受停电之苦,我们进行了带电作业。”浙江省宁波市供电公司北仑运检站带电作业班班长王波表示。日前,该带电作业班冒着高温来到10千伏松江H851线35#杆,开展了新的带电作业项目——“带负荷更换跌落式熔断器”,这为最大限度减少停电时间,满足客户用电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电网企业“一拉一条线,一停一大片”的检修做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的用电需求,用户对不间断供电的期望越来越高,尤其是敏感负荷要求一刻都不能中断。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供电可靠率成为电网企业的重要任务,配网不停电作业随之快速发展起来。
 
  国网相关人士介绍:“配网不停电作业是以实现用户不中断供电为目的,采用带电作业、旁路作业等方式对配网设备进行检修的作业。”据介绍,目前国网正在推行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主要分为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和电缆不停电作业两大类,其中架空线路带电作业分为4类33个项目,电缆不停电作业分为3类6个项目。
 
  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网系统26个省公司(不含西藏)10千伏城市配网开展架空线路带电作业86102次,开展电缆不停电作业581次,共减少停电时户数约为590万时·户,电网企业通过配网不停电作业大幅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标准规范不断完善
 
  10千伏配网网络复杂、覆盖面大,由于绝缘水平较低,污秽或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易发生故障,因此是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其带电作业水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被称为“全国1万伏(10千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第一人”的山东省烟台市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李红新曾向记者介绍:“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由于操作间距小,比110千伏和220千伏带电作业更难操作,危险性更大,目前世界上仅美国、日本和中国能实施这一作业。”
 
  据了解,我国刚开展10千伏带电作业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没有带电作业车等专用设备和工具,只能自主探索,自主创新。通过多年努力,我国逐渐完善了10千伏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管理规范、电缆不停电作业技术导则等制度标准体系。国网还建立了作业人员资质培训和持证上岗考核机制,大力开展配网带电作业培训及技能竞赛,并定期发布配网带电作业指标数据,配网带电作业水平持续提升。
 
  面对当前高温的“烤”验,为保证不间断供电,实施带电作业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各地电网企业也抓住契机,不断创新配网带电作业技术。
 
  直面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考验
 
  国网要求,到“十二五”末,要将配网不停电作业作为城市配网检修作业的主要方式,以实现供电可靠率和优质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因此,带电作业是配网线路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配电系统供电可靠率、提高设备和电网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给城市配网检修、配网不停电作业带来了新挑战。国网运维检修部副主任滕乐天指出:“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使配网由原来的无源网变成有源网,且源的分布点较多,意味着两头都需要控制。”如运维人员在没有分布式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检修,拉闸断电就可以;现在有了分布式电源,即使大闸拉了,线路仍带电。
 
  对此,国网正组织制定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运检控制适应性措施,通过短路电流水平校验,调整保护配置方式,配备易操作、可闭锁、具有明显开断点的开断设备,提高配网运检的安全性,并在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采用带电作业方法,实施不停电作业,积极支持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与运行。
    
  链接

  前7月国网66千伏以上

  线路带电作业近1.3万次
 
  近日,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获悉,国网在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的同时,还持续提高输电网的带电作业技术水平。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网系统共开展66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带电作业12972次。各电压等级线路中,110千伏和220千伏线路带电作业次数最多,共8752次,占各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总次数的67.5%;500千伏线路带电作业累计少损电量最多,达到71829.254万千瓦时。
分享到:

关键字:高温 深化 停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