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二氧化钛成PM2.5新杀手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3-10-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日哈尔滨市发生严重雾霾天气后,21日清晨的空气污染情况愈发严重,PM2.5指数持续“爆表”,一些市区能见度已不足50米,全市中小学停课,部分公交线路暂时停止运营,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如何治理雾霾正在成为市场关心的焦点,其中新材料毫无疑问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二氧化钛。科学家发现,含二氧化钛的混凝土或沥青可以净化空气,消除车辆排放物中25%到45%的氮氧化物。在此背景下,相关股票金浦钛业(000545,股吧)(000545)、安纳达(002136,股吧)(002136)、中核钛白(002145,股吧)(002145)、佰利(002601)有望获得资金青睐。
 
  二氧化钛成治理雾霾好帮手
 
  作为光涂料颜料的催化剂,二氧化钛不仅是一种环境安全的清洁剂,而且可以起到节省能量和保护环境资源的作用。
 
  早期日本和英国的科学家将二氧化钛涂覆在城市马路的铺路石表面,用以清洗路面空气。二氧化钛可以与沥青混合,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当汽车经过时,含二氧化钛的混凝土或沥青可以净化空气,消除车辆排放物中25%到45%的氮氧化物。业内专家表示,清洗都市空气、建设生态城市,二氧化钛将立大功。
 
  北京工业大学还开发出含有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涂料,对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氨气、甲醛和苯等气体的分解速度达到在20分钟内分解70%以上;而光催化剂的销售价格不高于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的50%。纳米二氧化钛是一种光催化剂,所以在反应过程中本身并不被消耗,对一些特殊的污染物具有比其它氧化法更突出的效果,而且没有二次污染。
 
  全球首创
 
  解决PM2.5炭基新材料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长沙人徐海曾研发一种炭基新材料,获得美国的发明专利。2010年的6月,徐海带着这项技术回到中国,被长沙市政府作为优秀海归人才引进,由湖南文象集团投资实施技术成果转化。
 
  2012年7月,用这种炭基新材料做成的维舍卡颂石经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吸附有害气体的效果比国内外同类产品,如活性炭、硅藻泥等高出20倍以上。维舍卡颂石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保留了炭基新材料对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强效吸附性。与活性炭、硅藻泥等吸附有害气体的环保产品不同的是,该产品不仅仅有吸附功能,还通过材料中的混晶二氧化钛成分,有效地把所吸附的甲醛等苯类有害气体分解成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了室内污染的问题。
 
  据介绍,PM2.5带正电荷,维舍卡颂石永久携带负电荷,能持续有效地吸附PM2.5,作为环保装饰的新材料可实现回收再用。
 
  关注二氧化钛相关股票
 
  鉴于二氧化钛对雾霾治理的突出作用,金浦钛业、安纳达、中核钛白、佰利联(002601,股吧)等相关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金浦钛业(000545):南京钛白采取了锐钛型和金红石型兼顾的产品策略,锐钛型产品在白度等关键质量指标及分散性等应用性能指标均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价格也高于竞争对手,其化纤专用锐钛型钛白粉(其制备方法已取得发明专利)不能用金红石型替代。南京钛白通过差异化定位,在行业内大型企业普遍转向金红石型产品的情况下,形成了精品锐钛型产品的独特竞争力。
 
  安纳达(002136):公司是安徽省最大二氧化钛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来自锐钛型钛白粉和金红石型钛白粉的销售。公司2013年计划生产并销售6.5万吨钛白粉。2011年3月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2859万股,募资净额3.59亿元投向年产4万吨致密复合膜金红石型钛白粉技改工程。项目建设期两年,建设完成后第一年为投产年,生产量达到设计能力的90%,第二年进入达产期,年产量达100%的设计能力。
 
  中核钛白(002145):公司可生产金红石型、锐钛型、混合型共14个牌号钛白粉产品,其中R-214产品是目前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金红石型BA01-03产品标样,采用硫酸法生产工艺,生产全过程应用德国西门子集散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重组完成后,公司钛白粉产能、固定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公司产品金红石型钛白粉在产品质量、种类、品牌等方面与同行业企业相比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佰利联(002601):金红石型钛白粉产品需求缺口大,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相关生产企业定价能力和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较强,利润率保持较高水平。公司金红石系列产品的收入占比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中报披露,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线扩建项目,累计投资3.6亿元,项目进度66.75%。
分享到:

关键字:二氧化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