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四川水电配套送出看过来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发布时间:2013-09-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天府大地,自古便因水而富庶。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水是自然对四川慷慨的馈赠,在浩瀚的江水中,无尽的财富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水电,便是其中之一。
 
  在国网四川电力调度中心朱清代副主任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四川境内地理图。其中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蜿蜒的江水错综复杂,而和江水并布的是电网输电线路。水电要真正变成财富,造福百姓,还需要电网通道的输送。四川水电对于电网通道的渴盼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末,四川丰水期就开始出现电力富余。但古来蜀道奇险难行,要从这千峰万仞之间,打造出电力高速公路的网架,对于四川电网而言,既是一份重大的责任,也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水电新浪潮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水力资源蕴藏量约为1.43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2亿千瓦。其中,拥有10万千瓦及以上蕴藏量的河流多达781条,是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大综合能源基地之一。水电开发的空间和前景都令人看好。
 
  在国家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下,四川水电开发全面提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流域,以及涪江、嘉陵江、岷江、青衣江等中小流域均呈现出全流域开发的局面。截至2012年年底,四川全省电源装机容量为5426万千瓦,较2011年年底新增装机704万千瓦,增长13.4%。其中水电装机达到3932万千瓦,新增装机65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2.5%。已投产的主要有二滩、官地、瀑布沟、龙头石、泸定、紫坪铺、深溪沟以及锦东和向家坝等。
 
  除了三大流域的大型水电站之外,省内众多中小型电站也加快了开发建设的步伐。目前,四川已获得核准和取得路条的水电项目总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预计2013~2015年期间将新增水电装机约3600万千瓦,平均每年有超过1000万千瓦水电投产,水电发展似一股热浪,沿着江水遍及整个四川。
 
  特高压布局
 
  激增的电源亟待电网支持。在四川,丰裕的水电资源集中在西部甘孜、阿坝和凉山三州地区。这三州地区蕴藏着四川80%的水电资源,但距离四川主要负荷中心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等地大约有600公里以上的距离。沿途地势险峻、地貌复杂、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且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云集,电力送出通道十分有限。
 
  在特高压技术尚未成熟时,四川西部甘孜州的水电都是通过500千伏线路送出。除了甘孜州的九龙—石棉—雅安通道可以满足九龙县境内约200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的送出外,绝大部分水电只能依靠二郎山和乡城两个输电通道送出。
 
  随着水电站的大规模投产,对于电网通道的迫切需求愈发明显。丰水期富余电量无法有效送出,使得许多水电站不得不面对“卖电难”的窘境,这也成了四川水电发展无法回避的沉疴痼疾。于是,建设大容量、远距离的特高压输电工程,成为四川水电外送破题的关键。这不仅是四川本省的用电需求所致,也是全国范围内电力资源平衡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求。“四川的水电不只是四川的资源,而且是全国的资源。”国网四川电力发策部黎岚副主任说。
 
  为了满足水电的开发与外送需求,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就建设了一系列500千伏输电线路和特高压工程项目。这包括川渝通道四回500千伏交流线路、德阳—宝鸡±500千伏直流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直流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了锦屏—苏南±800千伏直流工程。这些工程的陆续投产,极大地缓解了四川水电外送的压力。德宝线的建成缓和了四川丰余枯缺的矛盾,在夏季丰水期,德宝向宝鸡送出富裕的水电,在冬季枯水期宝鸡向德宝送入火电。向上工程投运后,成为2010年~2011年四川水电的主要外送通道,几乎年年满送,据统计,向上工程每年可向上海输送32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锦苏工程主要满足了锦屏一级、二级水电站总共1080万千瓦的送电需求。
 
  然而,面对这些已经建成的送电通道,朱清代分析认为,这些外送通道还远远不够用。电源投产速度仍在继续,电网的配套工程也在马不停蹄地规划和建设中。随着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州特高压直流工程的顺利投运,四川电网与外省形成了“四交三直”(德宝直流、向上直流、锦苏直流以及四回川渝交流通道)的联网格局。2012年,四川电力外送容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千瓦,全年外送电量达到262亿千瓦时,“四交三直”外送通道输送功率均已达到稳定限额,但仍无法满足水电的外送需要,出现了较严重的受限情况。而未来5~10年里将是水电项目集中建设和投产的高峰期,水电装机容量增速将远远超过省内用电,水电消纳问题不容忽视。
 
  也因此,新的特高压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刻不容缓。2012年7月,溪洛渡—浙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并计划于2013年10月全线架通,12月带电试运行,预计在2014年丰水期前实现单极投运,届时四川跨区电力交换能力将达到2290万千瓦,在2014年年底实现双极投运后,将进一步增至2690万千瓦。同时,雅安—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已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核准,这一工程如果能在2015年丰水期之前投运,四川与外区电网将形成“四直六交”的联网格局,四川电网跨区域电力交换最大能力将超过3600万千瓦。届时,四川电网基本满足外送需求。
 
  核准难同步
 
  尽管规划看起来稳妥完善,但真正落到实际层面,四川电网的通道建设还要面对许多复杂的问题。
 
  最大的困扰,莫过于配套电网项目无法与电源项目同步开展前期工作,导致电网发展规划难以得到落实,严重制约了四川省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
 
  电网项目的核准程序比起电源项目要复杂得多。由于电网项目涉及的前期工作环节多、链条长,本身核准周期比起电源项目更长,加之四川地区植被丰富,林木茂盛,水电集中分布在偏远山区,电网线路的建设要经过很多风景名胜区以及动物保护区,有关部门对于电网项目的核准更是慎之又慎。近年来,四川自然灾害频发,动荡的自然环境使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
 
  与电源核准的不同步造成了配套电网工程有效建设时间严重不足,滞后于电源项目投产。例如锦屏电站、溪洛渡电站于2005年获得核准,但其配套的锦苏工程、溪浙工程直到2011年12月和2012年7月才获得核准。2013年7月,溪洛渡电站机组投产,而与其配套的溪浙工程刚获核准不过一年,建设尚未完成,导致溪洛渡电站投产后只能经其他通道中转送出,加剧了四川丰水期水电受限的矛盾。
 
  电网核准难,电源项目的投产计划却经常提前。如大岗山水电站建成时间由原来的2015年提前至2014年,沙坪二级、枕头坝一级水电站建成时间由原来的“十三五”提前到“十二五”。因此,受省内用电增速回落和水电加快开发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四川丰水期水电外送受限问题明显加剧。
 
  为了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制定了与发电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了解发电企业的建设情况,跟踪电源开发进度,提前安排配套送出工程前期工作,并加快电网的规划和建设。但即便如此,也依然难以完全和电源项目建设进行有效衔接。
 
  大电网平台
 
  对四川电网而言,尽管通道的规划和建设存在种种难题,但其迈向大电网时代的步伐却从未停止。5年“再造一个四川电网”是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最清晰和深刻的感受。“十二五”期间,四川电网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投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建成“东接三华、西纳新藏(新疆、西藏)、北联西北”的电力交换枢纽,一张“大电网、大枢纽、大平台”的坚强电网在建设中逐渐清晰。
 
  在大电网的支撑下,四川的电力资源配置更加购售方便、交易灵活。
 
  由于四川丰水期电量富裕,枯水期则有明显缺口,通过国家电网交易平台,利用大电网的传输优势,四川与河南、江苏、湖北等地达成了丰枯置换的协议,既满足了丰水期富余水电的外送需求,也填补了枯水期本省的用电缺口。在一送一入之间,四川电网正逐渐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电力资源配置的大平台。
 
  2013年,四川省内的电力需求增长趋缓,富余电力增多,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受端对电网配套线路进行技改,从而使向上、锦苏工程的通道容量比去年大大增加,减少弃水40亿千瓦时。“国网四川电力时时了解水情、居民用电情况以及电源增长情况,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水电的裕度及丰水期电力变化情况,根据变化的情况和受端签订灵活的短期交易合同,实现了通道的最大化利用。”国网四川电力交易中心主任卢昌华说。
 
  2013年7月3日,向上特高压直流升至满功率640万千瓦,四川水电外送最大电力达到1440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超出去年汛期最大值30%,其中90%以上直送“三华”负荷中心,特高压大容量、远距离的输电特点展示了其经济、高效的优势。
 
  目前,四川电网的当务之急是加快雅安-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的核准进度,以确保早日建成投产。“如果2015年雅安—武汉工程无法顺利投产,那么弃水预计会在500万千瓦以上。”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发策部黎岚忧心忡忡地说。
 
  “十三五”期间,四川全省还有约4100万千瓦水电装机建成投产,预计到2020年,四川水电装机规模将达到约1.16亿千瓦。为满足“十三五”及后续四川水电外送需求,四川电网将规划建设阿坝—绵阳—万县和甘孜—乐山—重庆的川渝特高压交流双通道以及白鹤滩—湖北、乌东德—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到“十三五”末期,四川与省外将形成“八交六直”的外送通道格局。届时,作为五大能源基地之一的四川,将以特高压跨区联网为载体,促进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全国能源体系中崭露锋芒。而其“大电网、大枢纽、大平台”的发展思路,也印证了“能源配置方式由就地平衡型转向大范围优化配置型,能源供应由国内资源保障型转向国际国内资源统筹利用型”的观点。四川电网的发展彰显了大电网对能源配置的优势所在,这也正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必由路径。
分享到:

关键字:四川 水电 配套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