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国电龙源风雨兼程二十年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3-01-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永芃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长军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组书记 黄群
 
  编者按
 
  二十年栉风沐雨,龙源电力从一家稚嫩的官办公司成长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可再生能源运营商绝非偶然,责任、诚信、智慧、拼搏贯穿始终。三位亲历者共同见证了史无前例的“龙源奇迹”,他们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对龙源电力的深厚感情,为我们诠释了现代中国的责任央企。
 
  龙飞风舞20载

  □朱永芃
 
  逝水流年,白驹过隙,20年不过弹指间,我却很幸运地作为参与者之一,见证了一家世界级新能源企业振奋人心的成长历程。
 
  20年前,在“下海”浪潮中仓促走出能源部大院的龙源白手起家,在茫茫商海中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航向,一路走来,栉风沐雨,苦尽甘来。
 
  凭借龙源人特有的创业精神,以技改业务起步的龙源且战且进,先是在1994年,开创性地利用海外发债在国内办电,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又在1999年通过与福霖、中能重组积蓄发展势能,转战新能源。这个在当时看来充满风险的战略转型彻底转变了龙源的成长轨迹。
 
  事实证明,龙源的选择深具前瞻眼光。20年后的今天,龙源已从一家稚嫩的官办公司成长为世界级的风电运营商,名中看不到“中国”两个字的龙源,却已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酣畅地诠释“中国”。 
 
  抛开职务身份,我对龙源取得的巨大成功深感自豪,因为我也曾是龙源的一员,跟许多龙源的老员工一起,共同体会过创业的艰辛,也一同分享过成功带来的欣喜。
 
  忆昔抚今,在龙源工作的8年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回想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吹华夏大地,一股“辞官从商”的时代浪潮强势袭来,在当时的能源部电力司综合处担任处长的我也深受影响,成为数以万计“下海”者中的一员。
 
  我作为公司筹建团队的一员,从做可行性报告、起草公司章程开始,全程参与了龙源的初创,也曾作为龙源的第二任总经理,与大家一起,为了龙源的事业风雨兼程。
 
  龙源的成功绝非偶然,这个过程亲身经历起来是苦涩的,现在回忆起来则是甜蜜的,其中有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是龙源成立之初与美国西屋公司的合作谈判。早期的龙源可没有今天这般风光,那个时候大家并不清楚未来的路如何走,当时公司的工作重点就是与西屋公司围绕2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技术改造进行合作谈判。
 
  与西屋的合作谈判对初生的龙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合作谈成了,创建龙源才能师出有名;若谈不成,龙源将无事可做,它的成立将变得毫无意义。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当时的龙源无论是实力、品牌还是经验都远逊于对手,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由于无法接受对方提出的苛刻条件,我作为中方谈判代表经常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有几次甚至是愤然离席。轮番的高强度谈判让人压力倍增,我们也因此学会了苦中作乐。每次谈判完,我都会带着大家去肯德基吃东西减压。那个时候的肯德基在中国算是高档餐厅,一个汉堡卖好几块钱,而我当时的工资不过一百多块。最终双方的合作还是谈成了,龙源也步入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第二件事是1994年龙源海外发债前夕去江苏办理相关手续。当时距离既定的发债日期还剩两个月,但还差24份与项目有关的资质文件需要落实,彭高鑑总经理委派我去完成这项工作,我还记得,临出发前,彭总握着我的手说:“拜托你们了,必须成功,没有退路。”那个时候压力很大。我记得那是1994年7、8月份,我和黄群等几个同事耐着酷暑来回折返于南京、南通、江阴三地,跑遍了当地的电力局、计经委、经贸委、物价局,落实煤炭供应、电价等相关手续文件。
 
  那个时候的交通条件有限,三地之间还没有建高速公路,从南京到南通要坐一天的车,很多时候为了节约时间要在半夜启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出一次差就要持续十几天,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现在想想,要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拿到24份涉及多个部门的文件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做到了。
 
  2000年7月,我因工作调动离开龙源,担任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但后来我们又团结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回望2008年,组织上委任我担任国电集团总经理,不想上任伊始就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在煤价和电价的博弈中有些喘不过气的中国电企又添新愁。靠火电吃饭的中国发电行业陷入了“只要发电就亏损”的怪圈。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都会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新能源很快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2008年7月,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国电集团正式提出了“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建设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的战略目标。当时已在风电开发方面初露锋芒的龙源扛起了这面大旗,以出色的业绩表现推动了国电集团的战略转型。
 
  实践证明,国电集团的战略转型是成功的。最近这几年,国电集团的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年均增长48%,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0个百分点,成功以仅占资产总额28.2%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弥补了火电资产的巨额亏损,保证了电力业务的总体盈利。能够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龙源居功至伟。在国电集团,风电已经成为利润大户,约1/3的利润来自风电,集团每年的投资中有近40%流向了风电开发。 
 
  一路走来,龙源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与龙源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是分不开的。我对这种精神的总结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的市场意识、忠诚守信的企业理念、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追求一流的执着精神。
 
  20岁是一个人放飞梦想、挥洒才华的黄金年龄,我期待步入弱冠之年的龙源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御风长歌

  ——回首龙源电力十年风电开拓之路

  □谢长军
 
  时间如驹,转眼在龙源工作十多年了。在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首在龙源工作的日子,回首十年风电开拓之路,历史的一幕幕扑面而来,十年风云跃然纸上,十年变迁激荡胸中……
 
  1999年龙源、中能、福霖三家公司合并重组;经过两年时间的调整和准备,2001年龙源电力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从此正式拉开了公司进军风电领域的大幕;2003年公司明确提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风电专业开发投资公司”的宏大目标;2004年研究制定了“明确目标,集中规划,分步实施,规模经营,滚动发展”的新能源发展思路,开始规划建设六大风电基地;2005年根据形势判断提出了“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新能源发电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标志着发展定位的又一次飞跃;2006年以后,公司风电产业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翻番增长,长期领跑中国风电行业。随着风电业务的快速崛起,公司高层开始谋划上市蓝图,终在2009年12月成功登陆香港H股,首次募集资金177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电力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最大、市盈率最高等多项第一,成为“中国新能源第一股”。
 
  上市之后的龙源电力如虎添翼,不仅在装机容量、经济效益、建设规模、资源储备等方面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而且成功开拓多个新的发展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2010年9月建成全球首座潮间带试验风电场;2011年5月在安徽来安建成国内首座大型低风速风电场;2011年7月成功收购加拿大1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境外投资新能源项目的国有发电企业。截至2012年底,公司总装机容量达到1269.8万千瓦,其中风电控股装机容量达到1054.4万千瓦,稳居亚洲和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位。2011年公司在极其不利的经营环境下实现利润总额36.09亿元,年底资产总额达到901亿元、净资产达到298.7亿元。2001-2011十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增长了70倍,净资产增长了28倍,利润总额增长了80倍,创造了中国风电发展的“龙源速度”。
 
  回首龙源电力十年风电开拓之路,有很多数据可以见证我们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有很多往事让人由衷感慨、感动、感奋。
 
  我们所走过的,是一条迅速扩张的超常规发展之路。2001年至今,公司的资产总额、净资产、利润总额增长了几十倍,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翻番增长,并长期领跑中国风电市场,这可以说是一个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典型案例,主要在于许多方面都是当年不可想象的,实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最初的规划目标。
 
  我们所走过的,是一条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向的创新型发展之路。2001 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为40万千瓦,而今天风电装机为6000万千瓦,是当年的150倍。当时,人们对于风电发展的必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且大多数人对其前景并不看好,宏观政策也缺乏足够的支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领导班子以超前的胆识,以开创性的战略思维,提出了大力发展风电的战略规划。
 
  我们所走过的,是一条不断探索新能源发展规律的艰辛改革之路。新能源之所以为“新”,一方面在于其相对于常规能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因其设备、技术、管理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开发新能源的难度大,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就要付出更多努力,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公司一经看准了风电等新能源发展,就将着力点放在了掌握设备关键技术上,放在了迅速占领优质风资源上,放在了提高前期、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上,力求掌握风电建设、运营的基本规律与核心技术。公司专注于风电投资经营,在风电领域坚持、砥砺,形成了具有龙源特色的风电开发模式。
 
  我们所走过的,是一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稳健经营之路。作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必须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第一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如果企业规模增加了而没有实现效益的相应增加,那无异于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因此,央企决不能单纯把眼光放在扩大规模上面,而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效益、实现做强做优,方能无愧于“共和国长子”的荣誉,方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公司非常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从项目前期到生产运营,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确保了风电项目的盈利能力。
 
  回首龙源电力十年风电开拓之路,这条道路铺满了鲜花,也离不开荆棘相伴;这条道路曾经还在探索,如今已经坚定不移;这条道路在过去支撑了公司的迅速壮大,也必将继续助力公司持续发展。对于这条道路的回顾,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能源事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自古创业多艰辛 勇立潮头竞风流

  ——龙源成立二十周年有感

  □黄群
 
  1992年,随着第二批机关干部下海的浪潮,我们从当时的能源部电力司,一个外人看来具有项目审批、资金拨付、考核评比等多种特权的“衙门”,毅然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而每个人都很清楚,也许前方等待我们的并不是坦途,但我们依然满怀激情创业的憧憬和开创事业的豪情。
 
  “望子成龙”的我们总想让公司的名称响亮。记得当时能源部电力司陆延昌、郑企仁、彭高鑑、魏光耀四位司长和朱永芃、詹仲晦、刘顺达三位处长,反复斟酌公司名称。一番努力后,“中国”桂冠没能加冕,“总公司”的后缀也没能获得,最初成立的是“龙源电力技术开发公司”。20年前的那个冬天,当我像捧着宝贝一样捧回营业执照的时候,当时的公司只有区区8个人,但这8个人也着实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便是我们的家。一年后,几经周折我们争取到了“龙源电力集团”的名称。20年后我们不仅让“集团”这个称号名副其实,更让龙源为“中国”争了光,风电装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龙源电力”已然成为中国的闪亮名片。
 
  龙源虽以技改起步,但结合当时缺电的背景,我们更希望能在“办电”上做文章,然而手中无钱,皆为空谈。当时国内的融资难度很大,重压之下我们决定去海外发债,这是一条当时国内从未有人涉足和实践过的融资新路。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朱总、郭珺明、葛岚、张志文、王鸿艳等同事,冒着高温酷暑,奔波于南京、南通、江阴3个城市,取得了此前认为根本不可能取得的24份项目资质的批文。1994年10月19日,龙源成功在美国发行1.1亿美元债券,开创了中国电力工业史上一条低成本、无担保利用外资办电的新路子。经过7年时间,龙源成功完成该笔债券的还贷工作,被摩根士丹利评为亚洲同期最好的融资项目。
 
  我们用发债得来的资金投资建设了江阴夏港电厂,同时盘活了天生港电厂,这家创建于1934年的老厂通过改制扩建焕发了勃勃生机。后来,通过股权分拆、职工持股机制、多次的股权重组等工作,龙源电力终于取得了这两家电厂的控股权,它们成为日后龙源发展的火种,至今盈利能力仍保持行业领先。在龙源风电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火电厂的外资盈利进行返程投资等,既解决了风电初创的资金,又通过退税和免税为风电发展节约了共30亿元工程造价。
 
  1999年,按国家电力公司的安排,龙源的优良资产配股到国电电力,面临被解散和划转的窘境。刚主持工作的谢总领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骨干,每天都在讨论研究龙源未来发展的方向,经过短暂的阵痛,针对当时火电发展缓慢的形势,龙源决定大力发展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龙源电力划归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几年后,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国内风电市场蓬勃发展起来,龙源再次抢得了市场先机。
 
  2005年,国际CDM市场开始对中国市场开放。在国内业界普遍持怀疑态度时,龙源人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对全部CDM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专业团队自主进行全过程开发。针对当时的市场没有标杆价格和买家可以参考的状况,龙源始终坚持只卖给最终买家,从2005年开始,交易价格一直保持市场上的最高价格。2012年,CDM市场出现了大面积买家违约情况,龙源却没有一个项目发生违约。无论从项目开发数量,还是实现收益上,龙源各项指标在行业内遥遥领先,CDM收入创造了30亿元收益。
 
  2006年公司开始酝酿上市工作,作为上市办主任,我发现其难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资产评估、土地房产办证率、风电折旧年限的调整、火电资产纳入上市范围、CDM收入按权责发生制计入、一致行动的签署、募集资金投向项目的落实、三类人员的处理、新疆修复风机评估处理、天生港拆除机组评估、等等一系列内外部问题,都像是一座座屏障挡在我们面前。但经过开创性工作大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投行、中介和资本市场接受我们包括积极的盈利预测结果在内的所有主张。2009年12月,龙源电力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77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无数耀眼的第一。
 
  回首往事,开发一个又一个项目、开拓一个又一个新区域的风场、争取一个又一个有利政策……,诸多我亲身参与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总是在眼前浮现。
 
  更宝贵的是,二十年来龙源传承了朱总提出的“家园·舞台·梦”的美好企业愿景,这个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结晶最终成为了国电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
 
  龙源的发展和成就,是由充满激情和智慧的集体创造的,保持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凝聚力,是龙源发展的真谛。
分享到:

关键字:国电龙源 风雨 兼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