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西藏能源发展要坚持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和输入优质能源并举,以水电为主,油气和新能源互补,形成稳定、清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体系。
2010年,西藏藏木水电站开工建设,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开工并完成基础施工,国家能源局安排建设藏中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格拉输气管道前期工作开始启动,西藏能源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西藏初步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多能互补、集中与分散供电相结合”的能源格局。“然而,近年来西藏地区能源供应量不足、电网建设滞后、作为我国特殊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南生态屏障,西藏的能源体系建设是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西藏工作35年的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能源办主任陈新民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阐释了西藏“十二五”期间能源发展的关键。
水电为主、生物质能为辅
中国能源报:西藏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目前西藏的能源供应情况如何?
陈新民:西藏立足本区资源条件,初步形成了以水电为主,输入石油制品等优质能源,小水电、太阳能、和沼气、薪材等生物质能为辅的综合能源体系。
到2010年底,西藏累计解决了约239万人的用电问题。1998年至2010年底,全区累计解决了约156.95万人的用电问题。其中:主电网解决用电人口110.47万人,小水电和局域网解决用电人口29.06万人,光伏电站和风光户用系统解决用电人口17.42万人。全区县通电率达到100%,乡(镇)通电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电率达到69%。
到2010年底,西藏能源消费总量约375万吨标准煤。其中薪柴、畜粪等传统能源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全区累计推广太阳灶40余万台,被动式太阳房、阳光温室、太阳能热水器1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户用系统10万余套,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9000千瓦,沼气用户11.5万户,农牧区能源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传统能源替代率有所提高。
中国能源报:“十一五”期间,西藏的电力建设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在电源建设、电网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所成就?
陈新民:至2010年“十一五”期末,西藏先后开工建设并投产了拉萨直孔、阿里狮泉河、林芝雪卡、老虎嘴等骨干水电站。在国家能源局的支持和关心下,华能集团援建并投产10万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华润集团援建18万千瓦燃气机组,今年可投产12万千瓦。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7.4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57万千瓦;年发电量26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加13亿千瓦时,均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电力装机和发电量的总和。
电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建设了藏中电网网架完善工程、青藏铁路供电工程、金河电站送出及昌都电网工程、西藏第一条220千伏线路拉萨至林芝联网工程,累计建成220千伏输电线路287公里,变电站1座,110千伏线路2004公里、变电站24座,35千伏线路2744公里、变电站83座。继农网一期、二期建设与改造工程后,“十一五”期间及时实施了农网三期建设与改造工程、“户户通电”工程等, 目前,全区形成了覆盖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五个地市的西藏中部电网和昌都、阿里二个地区独立电网,以及由农村小水电、太阳能光伏电站供电的众多独立小电网和分散的户用系统,构成了大电网供电和分散独立电源供电相结合,多能互补的供电格局。
此外,西藏的水电资源外送容量可达9565万千瓦,“十一五”期间,西藏启动并初步完成了“藏东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等水电规划和前期工作以及“藏电外送”课题的研究,部分项目加深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艰巨
中国能源报:随着藏区经济的发展,藏区用电负荷增速加快,西藏的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目前西藏能源建设在能源结构上什么问题和矛盾?
陈新民:“十一五”西藏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水能开发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供应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能源供应和保障的安全性可靠性较差。
西藏电力靠当地供应,石油、液化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靠区外调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商品能源供应严重不足,大多数农牧民的生活用能依靠畜粪、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目前,西藏藏区生物质能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近一半,传统能源的消费对林木资源和生态保护造成较大威胁。因此,加快传统能源替代,已经成为保护西藏、保护我国西南生态屏障的迫切任务。
由于能源供应不足,西藏城镇均未建立供气、供热、取暖系统。藏中电网从2003年出现电力供应紧张,2004年开始缺电,柴油应急发电机组已成为常规电源在运行,一直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在工业停、限产的情况下,仍无法保障居民的基本用电。
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西藏电力建设滞后,项目论证时间过长,错过了建设时机。且西藏电源结构以水电为主,主要是径流式电站,缺乏年内调节能力,而社会用电高峰期和电网最大发电能力时段之间形成“剪刀差”,结构性缺电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主电网和独立小水电供电区枯水季节电力供需矛盾。
中国能源报:西藏供电可靠性和用电水平较低,目前电网建设情况和用电情况怎样?主要存在怎样的问题?
陈新民:西藏的电网建设比较滞后。藏中电网网架结构薄弱,电网为辐射性网络,安全性和稳定性差;主电网电压等级低,藏中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220千伏,昌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110千伏,阿里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35千伏,电网覆盖面小,仅覆盖32个县;昌都地区、阿里地区由于距离较远,只能孤网运行,独立供电;城乡配电网落后,已成为制约用电增长和供电安全的“瓶颈”。
2009年底,全区人均电力装机容量248瓦/人,年人均用电量760千瓦时/人,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和29%。全社会年用电量22亿千瓦时,全社会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不到300千瓦时,农牧区更低。由于电力设施陈旧,当时资金条件限制,设计和建设标准低,已用上电的相当一部分牧区供电可靠性差。通过光电实现通电目标的乡镇、行政村和分散用户在电站投运三五年之后又返回到无电状况的情况时有发生,并呈进一步发展趋势。农牧区发、供、用电设施急需进行改造升级。
根据国家即将实施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安排,电网供电区纳入了农网改造升级,但众多小水电供电独立电网未纳入,约一半以上农牧区已用上电但用不好电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目前全区还有40%的行政村不通电, 52万农牧民没有用上电。按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标准,还有156万人需通过改造供用电设施提高用电水平和质量。
实现电源与电网的互促发展
中国能源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 “十二五”期间西藏能源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陈新民:“十二五”期间,西藏能源发展要坚持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和输入优质能源并举,以水电为主,油气和新能源互补,形成稳定、清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体系。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约合460万吨标准煤,本地生产总量约合171.85万吨标准煤,电力装机容量达28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20万千瓦,小水电装机24万千瓦,风能、地热能发电进一步推进;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并在部份地区推行农牧区电气化试点;青藏直流联网投入运行,西藏中部电网和阿里电网、昌都电网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达到44个县;格拉输气管道建成投产,增加油、气等优质生活燃料供应,建设城镇供热设施,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率达到60%;此外,“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重点外送电源开工建设,开工规模不低于1000万千瓦。
中国能源报:根据规划,保障今后的电力供应和能源保障是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西藏在电力建设和电网布局上将如何规划?
陈新民:“十二五”期间,要尽快完成“藏东南”三江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水电专项规划审查,加快怒江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帕隆藏布、易贡藏布、察隅曲、朋曲等河流水电规划,为项目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在电源布局上,近期满足区内需要的电源要重点研究雅江桑日至米林、易贡河忠玉至八盖河段两个水电群和朋曲的集中开发,特别要加快易贡河忠玉水电站、朋曲康工水电站两个年调节水库电站前期工作;外送电源要加快金沙江苏瓦龙、拉哇、叶巴滩电站,澜沧江如美电站,怒江松塔、怒江桥电站等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在电网发展上,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要以雅江、易贡河等大中型水电群的送出工程建设为支撑,扩大或加强中部地区电网网架,提升电压等级;建成各级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同时通过电网引导可再生能源有序建设,最终实现电源与电网的互相促进和发展。在努力解决区内用电的同时,加快“藏电外送”通道和市场的论证研究、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确保藏东南水电能够及时、安全、可靠送出,参与全国电力供应平衡,为国家能源战略作出贡献。
西藏的电力建设投资主要依靠国家拨款,2003年后,西藏电力建设开始采取中央和企业共同投资的模式。中央投资比例逐步减少,给西藏电力企业投资建设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亟需一步理顺电力建设投资体制,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政府、企业适当配套,促进西藏电力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