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核电建设出现实质性重启 沿海项目密集开工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3-01-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种种迹象表明,停滞20月之久的中国核电建设已经出现了实质性重启。
 
  2012年12月21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示范项目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开工。随后的12月27日江苏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也低调开工。
 
  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广东阳江四号核电机组以及福建福清四号核电机组已经相继开工。
 
  “新开核电项目会在未来这段时间内有步骤地陆续启动,之后还会有几台AP1000型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会陆续开工,大约500万千瓦左右的容量。”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一位人士对记者说,“由于国家希望核电更加稳健发展,整体开工规模可能会低于预计。”
 
  实质性重启 对于核电解禁,各地早已摩拳擦掌,“必须抓紧”
 
  与之前开工的几个二期项目相比,山东石岛湾项目是中国核电解禁后第一个开工的新建项目。尽管实际容量只有20万千瓦,属于小型核电机组。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标志着中国核电实质性重启已经到来。
 
  山东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属于第四代核电技术,也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核电技术,主要由清华大学牵头研发。高温气冷堆作为中国长期的重大科技专项中要求的项目,开工建设具有一定的技术验证性质。
 
  华能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称,去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即将重启核电建设之后,公司立即做出反应,加快准备工作。12月6日,核准文件和建造许可证到位。3日之后,便立即开工。
 
  “必须抓紧。”上述人士说,“我们原来计划2013年就要并网发电,但2009年的一场工程事故,加上2011年的福岛核泄露事件,完全打乱了时间节奏。”
 
  按照目前规划,目前开工的石岛湾核电站初期工程仅处于试验阶段,投资额约为30亿元,高温气冷堆的实际容量为20万千瓦。而后续,随着试验阶段结束,石岛湾核电站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预计2017年底将实现约66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除了石岛湾之外,采用俄罗斯设计制造的VVER-1000型核反应堆的江苏田湾项目二期工程也受到业内重点关注。
 
  到中国出席开工仪式的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第一副总经理亚历山大·洛克申对俄罗斯媒体透露,俄中政府高层已经在12月的中俄能源谈判会晤中就在田湾核电站合作建设5号至8号机组开启谈判达成初步协议。
 
  洛克申称,1月中旬谈判就将进入新的阶段,这其中既包括田湾核电站的建设,又包括新场地的选取。
 
  内陆缓行 内陆核电项目很多前期工程已启动,投入资金只待政策开闸
 
  核电重启的号角从去年10月开始正式吹响。
 
  2012年10月,支持核电发展的政策进入了密集发布期。《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等指导核电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尤其是去年10月24日,国务院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下称“核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恢复核电正常建设。
 
  不过,这次会议还提出,三年内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尽管核电解冻,但今后一段时间之内核电将难以实现大规模建设。
 
  “从政府的态度来看,核电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可能都有所放缓,很难再出现短时间内集中批1000万千瓦以上项目的情况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如是说。
 
  而对于提前布局内陆核电站的几大核电公司以及地方政府来说,至少未来三年,还要继续承受停顿所带来的影响。
  资料显示,仅湖南桃花江、江西彭泽、湖北咸宁等三座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内陆核电项目,目前累计投资已超过100亿元。
 
  以桃化江核电项目为例,该项目被视为是湖南省有史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工程,总投资高达700亿元,为了支持此项重大项目,益阳市及桃江县投入巨资参与前期工程建设,包括将核电站选址附近1000余户居民全部搬迁安置,以及耗费2亿资金打通了一条通往核电站的公路等。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桃花江核电项目已投资38亿元。“项目的投入大部分是银行贷款,利息很高,加上设备占用的费用,每年的厂址维护费要上亿元。”中核桃花江核电公司一位人士说。
 
  现在,中核已将湖南桃花江核电项目的设备和大部分人员迁往其沿海厂址辽宁徐大堡,中广核也计划将湖北咸宁项目的设备搬往广东陆丰。
 
  “对于内地核电项目,现在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只有继续等国家政策。”中广核一位人士对记者说,“很多大型基建设备也没有办法搬,只能花钱维护,资金压力确实很大。”
分享到:

关键字:核电 建设 出现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