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家庭自发电”不差热情 呼吁制度支持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电新闻 发布时间:2013-05-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家庭可以自发电并可卖给电网,这桩 “新生意”数月来被舆论翻炒到几乎家喻户晓。自去年10月26日《做好分布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的工作意见》发布,去年12月22日国内首个家庭光伏发电成功入网,“个人发电”越来越让一些人好奇和动心。
 
  尤其是今年2月份《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将支持范围扩大至风电、天然气等所有类型分布式电源后,多个省市内陆续问世了本区的“首例家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初尝新鲜的生意人们也在媒体面前津津乐道的“坦白”了项目效益,并频频接受其他动心者的打听和咨询。
 
  目前来看,两三千瓦左右的装机容量,2万~4万元的安装投入,是首批个人光伏发电项目的主要特征。项目业主均认识到,“如果是并网卖电,从经济上看目前并不划算”,收回成本要十多年,如果国家会有补贴,也得要八年。而且鉴于我国居民电价较低,有媒体计算称“卖电不如自用,自用不如买电”。
 
  比如,来自青岛的国内首个吃螃蟹的业内人士徐鹏飞花费两万多元,建设了装机容量2千瓦的发电系统。他表示,“现在发电700多千瓦时就能卖电430多千瓦时,我预计全年总发电量为2600千瓦时,一年按这个比例以及电价每千瓦时0.4469元计算,一年卖电能有1300多元的收益,这样的话差不多15年能收回成本。”“若是普通市民差不多要花费三万元。”
 
  据了解,北京首例光伏发电并网的项目为3千瓦发电系统,全部造价为4万元左右。其中,光伏组件约为2万元,逆变器1万元,结构支架和施工等费用约1万元。业主任凯表示,“按照日均10千瓦时的设计发电量,以当前0.4元/千瓦时的收购价,回收全部投资约需18年。考虑到光伏组件20年~25年的使用寿命,显然不具投资价值。”
 
  同时,也有分析表示,“如果是自用,光伏发电高峰在白天,居民的用电高峰却是夜间,而储电装置价格较高且寿命较短。此外,光伏发电需要一定的组件铺设空间,在以单元楼为主体的城市楼群中,缺乏这一条件。”
 
  对于后一个问题,徐鹏飞的经历比较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要在楼顶建设项目,他花了三周的时间挨家挨户做通了周围20户邻居的工作,终于拿下了20户居民的签字。
 
  相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个人小风电项目还有自身一些特点。业内人士认为,“分布式风电设备体积大,城市安装受限,但设备成本相对更高,又令农村市场难以接受。风电的发电效率要高于光伏,光伏一天的有效光照仅4个小时,风电则不受限制。”
 
  但从投资回报周期看,风电要快一些。一位接受《大众日报》采访的风电设备负责人称,“以装机容量为5千瓦的风电设备为例,有补贴的话,3年就能收回成本,没补贴的话需要5年以上。”
 
  个人发电 意义大于效益
 
  《国家电网报》4月9日消息称,自2012年11月1日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受理光伏并网相关咨询业务5741件,报装业务352户,发电容量82.99万千瓦,其中43户完成并网。
 
  该报还调查发现,“如非光伏业内人士或光伏发烧友,也没有业内人士的鼎力相助,普通居民购买设备一般会面临不小的困难。因为目前还没有专门为家庭光伏电站生产成套设备的厂家。”青岛徐鹏飞、北京任凯、天津董强、安徽孔庆斌、上海陈先生、河南开封王勇……这些地区“第一人”基本是业内人士或者发烧友。
 
  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个人卖电在我国还不够成熟,普及起来还要一些支持条件。新华网在“多地居民自发电并网售卖 分布式电源发展任重道远”结语中称:“如果没有可行的赢利模式,居民自发电可持续性值得怀疑”。《中国能源报》也撰文提醒,《“百姓卖电给国家”别只看上去很美》。
 
  但是专家普遍认为,分布式能源在中国推进对于未来能源结构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助推新能源进入应用领域作用明显。多位并网的业主也是看重发展分布式能源的意义。
 
  徐鹏飞的初衷既是如此:“其实,在欧洲、澳洲,家庭用光伏发电,尤其是在别墅上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而在国内因为相关政策不配套,一直是个空白,尤其是中国光伏产业接连遭遇欧美双反打击,发展民用光伏系统是个出路。”
 
  安徽项目主孔庆斌同样表示,“不是指望来赚钱,主要还是环保……白天发的电可以存在电网里,晚上用电时再从电网里扣,保证资源不被浪费,对于居家环境的保护值得尝试。”
 
  总体上,业主们期待着国家提高分布式能源发电补贴,一些光伏业主的心理价位是千瓦时电1元,根据舆论的表现,这一诉求在未来落地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业主们也呼吁发改委简化项目核准手续,降低补贴门槛。
分享到:

关键字:家庭 自发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