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国网“十二五”将跻身世界一流电网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1-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国网公司最近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的电网投资将超过1.7万亿元,到2015年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初步实现建成世界一流电网的目标,其资源配置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将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将实施“一特四大”战略
 
  目前,国家电网已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农电、金融、国际化、电网建设、调控运行、生产、科技、信息化、安全应急等专项规划,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五年发展规划体系。
 
  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强调,“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特高压是实现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集约化开发和电力高效送出的基础保障,是优化电力结构、提高效率、促进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眼下,我国在特高压骨干网架建设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网公司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基础上,需加快“三华”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设。2015年,“三华”特高压电网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网”,还将建成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在各级电网建设上,“十一五”期间,11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长度增加了284万千米,变电容量11.3亿千伏安,电量负荷2.27亿千瓦,需求电量1.3万亿千瓦时,扭转了电网建设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缓解了用电紧张的状况。

  建设大规模智能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日前在“能源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对于新能源的接纳,大规模的智能电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电网规模越大,运行特性就越好。通过加快电网建设步伐,2010年1-9月国网公司并网风机装机达到2381万千瓦,大电网有效保证了风电及时并网。
 
  舒印彪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大力加强电网建设,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电网建设主要发展两头,一是大电网、骨干电网的传输问题,一个是解决配电网的薄弱问题,让广大农村用户用上高质量的电、放心电,做到质优价廉。
 
  舒印彪说,“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新增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33.7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19.2亿千伏安,满足新增3.8亿千瓦装机的接入和送出,跨区输送2.5亿千瓦电力和1.15万亿千瓦时电量。电网发展速度与电力需求和装机规模相匹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据了解,我国“十二五”期间的新增电力装机预计将达到3.8亿千瓦,而“十一五”期间新增的电力装机仅为2.65亿千瓦。
 
  在促进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方面,国家电网也制定了具体的目标——2015年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提高到1亿千瓦以上,国家电网经营区域清洁能源装机比例达到29.2%,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为11.1%;发电量比例达到20.2%,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为8.2%。2015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由2005年的6.8%提高到11.1%,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由2005年的0.3%提高到4.5%。
 
  智能电网无疑将成为国家电网“十二五”期间的另一个重点。据舒印彪透露,目前有不少机构计划与国家电网建立战略合作公司,攻克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例如发展柔性直流电技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大容量储能技术、新能源并网控制技术等。国家电网计划在未来新一轮的电网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 
 
  通过电网建设加大输电比重
 
  此外,电网“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大力转变电网发展方式。通过加强电网线路建设来提升输电占整个能源输送方式中的比重。目前我国能源输送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其中铁路运输量的50%都是在输煤,输煤输电比例明显失衡。数据显示,2006年,“三西”地区的输煤与输电比例高达20∶1,输电比例不足5%。 
 
  舒印彪表示,预计到2020年,通过建设输煤输电并举的综合运输体系,使“三西”地区的输煤输电比例达到4∶1,将输电比例提升到20%以上。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创新农电发展新模式,实施五大工程,即: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升级工程、农电管理创新工程、农电队伍职业化工程、供电服务品牌建设工程。重点是要解决目前农村用户的电量增长过快、电能质量不高、可靠性不如人意的现状。 
 
  据了解,国家电网日前制定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管理办法》以及技术导则,对农村电网建设的设备技术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电网人士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提高农村电网的建设标准,尤其是提高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实施农电发展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电发展新模式。
分享到:

关键字:十二五 跻身 世界一流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