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江苏泰州千亿级国家新能源产业园崛起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12-12-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今天上午,为期三天的第三届中国(泰州)新能源产业高层研讨会在泰州海陵区开幕。130多名中国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汇聚一堂,围绕“新能源可持续的绿色畅想”主题,共商如何化危为机,寻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道路,提速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李学勇省长(左)在市委书记张雷陪同下视察园区。
李学勇省长(左)在市委书记张雷陪同下视察园区。
  新能源产业给一座苏中新城带来新的机遇
 
  泰州市海陵区,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美名,规模产业蔚然成观,被誉为全国家电城、全国小动力城;特色产业闻名遐迩,全国线切割机床的聚集高地和全国外贸服装加工基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构成了海陵区四大重点新兴产业。
 
  2010年,泰州市委三届九次会议提出“一城一区一园一带”的转型升级战略,江苏(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区应运而生。自此,新能源产业园作为独立的一个经济板块,正式纳入了全市现代化产业布局。2011年,泰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园、智能电网产业园,扶持发展新能源重点企业和项目,打造千亿级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2012年,市委四届三次全体会议提出“153目标”,力争五年内该市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提升走在全省前列,园区特色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更令人振奋的是,省委省政府21号文件把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光伏电站等新能源应用示范市”作为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些都为海陵区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带来了重大机遇。
 
  海陵区委书记孙耀灿介绍,2011年海陵区委提出按照“一体两翼、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长三角生态宜居城区三张名片,加快建设实力海陵、活力海陵、宜居海陵、文化海陵、幸福海陵。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今时今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海陵区把新能源产业作为经济重要增长极,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做大做强的裂变式发展。
 
  无中生有,海陵区新能源产业园区呈几何级发酵
 
  2005年中盛光电引进,一举改写了海陵工业经济版图,标志着海陵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开始起步。从2005年销售4000万元、到2011年近110亿元。中盛光电的腾飞“速度”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12年7月1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表了题为《中盛光电:光伏企业逆势上飏的成功范例》的调研报告,专题剖析,中盛在光伏产业遭遇美国“反补贴”与“反倾销”调查的逆境中不仅没有出现亏损,反而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成功跻身全球“GW”俱乐部,成为光伏企业逆势上飏的范例。
 
  中盛光电的崛起,为海陵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形成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的“强磁场”,宏瑞新材料、璞瑞电池等一大批新能源企业纷纷落户。目前,园区共有各类中小型科技企业260多家,初步形成了光伏、储能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今年11月底,新能源产业园荣获了商务部“科技兴贸特色产业基地”称号,并将于此次新能源产业高层研讨会期间举行授牌仪式,成为园区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提升承载力,才能转化竞争力。”接受记者采访时,海陵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卫国说,新能源产业园的一天天壮大,离不开区位交通、科研配套、项目孵化和投融资环境能功能和要素的提升。2010年10月到2012年,一座曾渐黯淡的台商工业园已经脱胎换骨为一方以新能源产业为重心的投资热土,更是生活的净土。
 
  “既要为产业配套,也要为生活配套。”园区党工委书记俞军告诉记者,随着园区营建环境不断提升,一幅西部宜居新城的精美画卷已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久前,一期占地8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光伏示范小区工程在园区正式破土动工。“328景观大道和大寨河风景走廊设计与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当中,随着园区研发大楼、罗兰金都、生态生活创意园、龙宫安置楼和光伏小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的拔地而起,西部新城宜居、宜业、宜人的形象正日益丰满。”
 
  “目前,作为国家火炬计划泰州光伏与储能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新能源产业基地、江苏省泰州新能源科技产业园、江苏省新能源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产业研究基地的新能源产业园,将在五年内率先在全国建设一座集交易中心、研发中心、太阳能组配件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为一体的特色城市综合体千亿级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形成综合性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俞军说。
分享到:

关键字:江苏 泰州 千亿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