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广生透露,目前我国80%的装机是火电机组,其中,有96%以上的机组属于燃煤电厂,所以,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减排效果会非常大。数据可以表明事实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上网装机由127万千瓦增加到3100万千瓦,增长了24倍,光伏发电上网装机由7万千瓦增加到80万千瓦,增加了12倍。
但是,事实上,目前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增长远远高于上网接纳的速度,根据国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我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其中风电将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
国家电力规划院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黄晓莉和高广生持相同的观点,她指出,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和不连续的特点,当风电、光电所占并网发电比例超过一定比例以后,将对局部电网产生明显冲击,将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这是目前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
虽然,在当前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仍然面临是并网和储能等一系列中间环节的问题,走在前面的德国和美国地区开始关注的是智能家居和智能电表这些终端用户以解决对这些光伏、风电等所谓的“垃圾电”的更为灵活的应用和处理。但是更多国家的现状是,上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面临并网储能难题,导致这些电能不能被广泛应用,面对一系列问题来自德国最大的配电网允许公司之一的EWE NETZ Gmbh公司的总经理高级顾问 Marcus Merkel认为未来的能源电网体系,需要把能源和信息通讯技术进行成功整合,结成一张能源互联网。
“为了确保分布式能源能够全部上网,并且安全上网,在德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要根据用户侧的需求来建设,这样可以达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Marcus Merkel 先生带来了他的分布式能源并网建设要根据需求侧,即工业和家庭用户为本来进行管理规划的理念。
Marcus Merkel 先生随后举例说明,天气预报显示7月16日下午,德国慕尼黑郊区某地会有雷阵雨,大约三个小时的时间是阴天,这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的住户的电就需要来自政府电网的补充,因为这个时候的光伏发电出力小于额定或者几乎为零,为了用户的用电安全,就必须有其他的备用电源跟上。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我们需要电能时,很多地方的发电量却在下降。”他指出了当前新能源系统中的主要挑战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并网难题和发电量不稳定问题。但实际上,当我们真正开始应用这些可再生能源开始生活和生产时,我们会发现,“当我们需要时,发电量的份额在下降,在需要的地区,发电量的份额在下降。”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能源政策与能源市场重心的Marian KLOBASA博士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同样,“用户是驱动力”也是美国当前智能电网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相互衔接配套所遵循的原则,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智能电网能源研究中心的主任Rajit GADH 博士指出,“要让立法、监管合作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从用户端考虑其中可再生能源的上网问题。”在他看来,从需求侧考虑可再生能源上网消纳问题,电动汽车是可以和电网整合起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有4500兆瓦的风电装机,假设这4500兆瓦的装机在一秒钟之内全部关掉,那么电网用户侧的需求怎么来协调?”Rajit GADH 博士认为可以将电动汽车和电网整合起来,降低峰值需求,给智能电网以调节,所以建议根据不同地点不同需求的优势来确定可再生能源上网的建设研究。
欧洲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力,Marcus Merkel介绍“到目前为止,欧洲国家内部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去向是哪些补贴最高的地方,而不是资源可以得到最好利用的地方。”
同样,他表示应该对电力定价有个比较合理的划分,实行峰谷电价,并体现对可再生能源资源保护利用的效果,以保证风电、太阳能发电突然不出力的时候确保“用户晚上的电灯是亮的”。在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价补贴比较合理,但是“应该进一步合理制定电价机制,进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电价上体现对能源的保护和资源利用。”黄晓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