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今夏全国用电高峰时段,预计最大电力缺口在1800万千瓦左右,该缺口占最大用电负荷的比重不到3%,明显小于往年的电力缺口。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从6月13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电力迎峰度夏新闻发布会”获悉的消息。
会议指出,虽然整体用电供给情况出现明显改善,但空调负荷却明显加大。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提醒,如果出现汛期来水丰枯急转、高湿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过长等极端情况,今夏电力缺口也不排除扩大的可能。
据此,前述负责人特别强调,应坚持增加有效供给与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化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坚持保障重点与抑制不合理需求、推进结构调整相结合,将积极协调煤电油气运矛盾、统筹安排电力生产运行、扎实稳妥推进火电项目建设等各项迎峰度夏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今夏电力缺口或属最轻级缺电
据统计,前5个月,全社会用电量为1.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增幅回落6.2%,为近几年较低水平。
在用电量增速明显降低的同时,各火电厂煤炭的库存量却远远好于去年同期水平。据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透露,目前秦皇岛煤炭库存量已经达到900万吨,全国重点电厂存煤9313万吨,够用28天,这两项指标都是历史最高水平。“另外,我们也看到煤炭价格在下行,国际煤价在下降,进口在增加。”魏鹏远据此预判,“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煤炭需求量会有所增加,但是供应能力还是有保证的,预计不会出现供应紧张情况。”
此外,4月以来,全国主要流域来水明显好于去年同期水平;西气东输二线及江苏、大连LNG项目投产增强了燃气机组的调峰能力。
由此可知,在用电量增速下降、煤炭供应充足、水电给力和燃气机组调峰能力增强的情况下,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夏的用电缺口将会有明显改善。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巡视员鲁俊岭在发布会上指出,初步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高峰时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在1800万千瓦左右,偏紧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河北、重庆等地。
事实上,此番预测的1800万千瓦电力缺口,与此前国家电网预测的3700万千瓦、中电联预测的3500万千瓦相比,均有较大的出入。对此,鲁俊岭表示,预测电力缺口需要做大量系统工作,既要考虑来水、电源保障、运输、设备健康状况等供给情况,又要考虑影响电力需求的经济运行情况、天气自然灾害情况和空调负荷情况。
“预测难点上主要集中在空调方面。此外,需要考虑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天气、自然灾害等。”鲁俊岭坦言,“在开这个会之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与地方以及相关企业反复推敲,考虑到各种因素,最后认为1800万这个缺口更加准确”。
如18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属实,与往年相比,今年电力缺口将明显减少。经测算,这一缺口占最大用电负荷的比重不到3%,属于《有序用电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最轻一级缺电(即蓝色预警,缺口小于5%,且持续时间短,影响电量少)。
预计最大空调负荷将增4000万千瓦
对于今夏电力缺口将小于往年的原因,上述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既不表明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也不意味着能源供需出现了重大转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形势下,国内外市场需求趋缓、部分能源密集型产业增长放缓的结果。”用电缺口出现明显下降的同时,一个新问题随即出现,那就是空调负荷的大幅增加,此问题成为今夏迎峰度夏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此次新闻发布会指出,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华东五省、江西、川渝等地的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有可能形成大面积酷暑天气。据此预计,全国最大空调负荷将有可能达到1.8亿千瓦,比去年增加4000万千瓦左右。
其中,部分地区空调负荷导致电网每天的峰谷差,可能达到40%。去年,华北地区最大空调负荷占用电负荷峰值的比重超过了20%,华中、华东、南方地区超过30%,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比重甚至接近一半。
因此,鲁俊岭表示,“如果出现汛期来水不好,或者大面积持续性高温这种酷暑天气的极端情况,那么,这个缺口也不排除会有扩大的可能”。
针对电力需求出现的明显回落情况,前述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发出预警:“当前特别要关注和注意防范的是,电力供需相对宽松的时候,高耗能产业往往有加快扩张的冲动,由相对宽松到全面紧张的转换也十分快速,这在历史上是有经验教训的,例如2009年,前7个月用电还是负增长,但没到年底,煤电油气运已是全面告急。”
前述负责人同时强调,要严格控制“两高”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压减不合理用电需求;在缺口缩小时,及时释放用电负荷,减少不必要的限电损失;注重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用电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火电投资趋缓被预警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我国火电投资、建设与电力需求同步下滑。鲁俊岭介绍,1-4月,火电项目完成投资208亿元,同比下降29.3%;已核准项目有三分之一建设进度滞后,新投产容量大幅下滑。迎峰度夏前可投产约1800万千瓦,较常年减少约五分之一;目前已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火电项目规模达到1.2亿千瓦,为历年同期最高水平。但其中55%的项目前期工作时间已超过20个月,迟迟不能具备核准条件。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郝卫平表示,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小城镇包括农村用电需求水平非常低。电力建设周期长,从规划到建成投产需要七八年的时间,这样的趋势会影响到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一方面,我国发展方式粗放,能效水平不高,能源消费增长过快,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的矛盾仍很突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均电量只有3400千瓦时左右,人均装机不到一个千瓦,均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新的电源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鲁俊岭说。
郝卫平介绍,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前不久召集五大发电集团等单位进行过研究,未来将加强项目核准的服务工作;请环保、国土等部门,协助项目单位加快工作;希望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真正推动项目建设,不能因当前具体的困难放弃了长远;要切实加快解决当前火电企业面临的亏损、融资困难、前期工作难度大等一些问题;火电建设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优化火电发展,加快电力结构调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火电建设投资为1054亿元,投资规模仅为2005年的46.4%,同比下降19.6%。事实上,我国火电投资已经连年下滑,2008年火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下降21.99 %,2009年火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1.11%,2010年火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5.10%。早在年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就强调,去年火电投资的负增长值得注意,需及时调整项目规划,实现能源建设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协调发展。这似乎意味着201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方面表示的“‘十二五’期间将合理控制火电规模”思路发生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