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我国光伏业“严冬”之后能否“迎春”?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12-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光伏企业的这个“冬天”有点冷。欧债危机警报不断已经让中国光伏业如履薄冰,而此时美国又提起“双反”调查更是急堵光伏企业的海外市场,光伏企业在11月中旬发布的三季度财报已经大面积报亏。内忧外患下,行业内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企业如何应对?
 
  一度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进入冬天。
 
  截至11月24日,我国10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第三季度财报均发布。数据显示,有8家企业三季度净利润亏损,其中尚德更是以三季度净亏损1.164亿美元高居榜首。而2家盈利的企业,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近七成。受到光伏市场疲软影响,不少公司股价已较1年前下降了七成以上。数月来,占全球60%以上组件产能的中国光伏产业相继有50余家企业倒下。剧烈的价格波动下,整个产业链一片低迷。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过冬”?
 
  光伏四巨头聚首应对美双反调查:已做好最坏打算
 
  逆境中,国内光伏企业不悲观
 
  光伏产业真的衰了吗
 
  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前瞻
 
  欧债危机加剧,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光伏组件和基本原料多晶硅价格不断跳水。在全球光伏行业居领先位置的中国光伏企业腹背受敌,光伏企业的寒冬来临。
 
  来自多家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均显示,受欧洲市场萎靡及国内市场启动乏力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内光伏市场全产业链产品价格均呈一路下滑态势。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9月28日最新统计,国内多晶硅现货主流报价为35-39万元/吨,比年初(2月15日)68-74万元/吨的报价低出一半;而光伏电池组件价格也在过去三个月内下降30%。
 
  光伏市场“严寒”持续加重之下,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开始萌生退意,而另一些看好产业长期前景的企业则逆势加码。继此前特变电工、天威保变扩产多晶硅项目后,最新的例子是29日ST博元(600656)公告拟控股晶硅科技,重组转战光伏市场。详细
 
  美“双反”调查恐引欧盟连锁反应 光伏企业处境艰难
 
  “征收反补贴反倾销惩罚性关税,哪怕一分钱都将对中国企业是灭顶之灾。”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管理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李俊峰说。今年以来,全球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凶猛,先后遭遇欧债、美企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诉讼,使得近九成产品销往海外的中国光伏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美国光伏企业提出的对中国光伏企业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诉讼”,旨在抢占市场,欲把中国光伏企业挤出美国市场。“一旦美国诉讼成功,欧盟肯定会跟进。美国市场丢失不足为惧,但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的份额达70%,这才是最可怕的。”李俊峰说。
 
  众多光伏公司在本季度出现了业绩亏损,尚德电力报出净亏损1.164亿美元,亏损最高。其他数家光伏企业也亏损过亿,赛维LDK亏损高达1.145亿美元,而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的三季度末财报显示,两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达67%和58%。
 
  光伏行业入冬 小企业1/3停产 10家在美上市企业8家巨亏
 
  光伏产业的寒冬仍在加剧,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经营业绩普遍出现大幅下滑,专家认为光伏企业走出寒冬期还需要较长时期。
 
  大企业三季度财报多数报亏的同时,中小企业的生产情况更为惨淡。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调查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至20%小副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
 
  包括尚德、英利在内的10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发布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中8家企业三季度净利亏损,其中以尚德亏损最高,三季度净亏损1.164亿美元。而2家盈利的企业,利润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近七成。受到光伏市场疲软影响,不少公司股价已较1年前下降了7成以上。
 
  去年刚刚被选定成为国家战略新型行业的光伏产业今年约五成公司正在停产,万德软件开发的A股太阳能发电指数近五日下跌超过9%,出逃资金达到15亿元,今年以来这一指数已经下跌三成。
 
 
  欧洲市场趋于饱和之时,美国市场的快速增长给国内光伏企业带来一线生机,然而,产能过剩、技术空心化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反倾销、反补贴又将光伏产业推至镁光灯下。但只有在光伏行业内的人士才深深地知道:在中国光伏市场盛宴的背后,等待他们的是巨大的危机、挑战和机会。中国光伏业在反对“双反”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去应诉,不失去海外市场阵地,同时,也要借此机会呼吁国家推出更多的措施、政策,以扶持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让国内市场真正启动。
 
  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初裁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称中国的进口光伏产品对美国光伏生产厂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胁”。
 
  对此,接近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相关权威人士表示,“此前机电商会牵头中国光伏业对美‘双反’调查作出了积极的抗辩,并提交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中国输美太阳能产品并未伤害美国光伏业。
 
   据了解,针对此次美国“双反”初裁结果,作为中国光伏业的全权代表,机电商会正在研究具体应对措施,并继此前“双反”立案时发布声明后,再度发布了“关于美国对华太阳能电池(板)双反案肯定性损害初裁的声明”。详细
 
  在9月份,一则消息在光伏业内悄然流传:鉴于欧债危机的蔓延及德、意等光伏大国削减补贴,在过去几个月里,国内已有50多家太阳能企业倒下,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作为佐证,在美国上市的尚德、晶澳、中电光伏、赛维LDK等光伏企业,在二季度业务均出现亏损。
 
  为了提升企业抗击经济危机的能力,浙江将组成一个由品牌大企业带入小企业的联盟,组成合资公司,“目前大约有四十家企业加入”,以抱团形式应对市场危机,并推动浙江光伏业的成长。详细
 
  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国光伏企业的“自卫反击战”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11月29日,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等14家光伏巨头参加的应对美国太阳能产品“双反”调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的光伏反击战也得到了官方的侧面呼应。稍早前,中国商务部已经决定,对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
 
  但在国内光伏企业看来,此次“双反”调查并不全然是坏事。“作为全球组件排名前五的光伏企业,我们心胸要更开阔,要更快地建立起全球化国际化的运营能力,要在质量、技术、服务以及法务等各方面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因为类似的摩擦在日后会更多更频繁。”瞿晓铧还希望政府推出更多的政策来鼓励光伏产业发展,拓展国内光伏市场。详细
 
  据11月22日尚德发布的Q3季报显示,公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业绩低谷,净亏损为1.164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尚德现在的日子不怎么好过,“裁员”政策将是企业过冬的准备之一。
 
  不过,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强调,公司并不会有大规模的裁员,但是各个业务和生产部门都会进行结构性的优化,以便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英利能源首席财务官也曾经表示,有关部门确实希望积极推动光伏产业整合,然后把市场留给一些顶级的企业,发改委近期出台了光伏上网电价政策,相信明年中国市场可能会持续增长。详细
 
  美国“双反”调查的逐步升级和初裁让本已乱象频生的国内光伏产业大规模洗牌进入了深水区,“大干快上”的产业发展模式亦随之遭遇重创。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甚至更甚于行业预期,减配与清盘光伏概念股被视作基金的重要风控策略。
 
  多位光伏公司的相关人士均指出,中国光伏业在此过程中,应该积极去应诉,不失去海外市场阵地,同时,也要借此机会呼吁国家推出更多的措施、政策,以扶持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让国内市场真正启动。
 
   而对于目前光伏产业遭遇的低潮,一光伏产业公司相关人士认为这是“挤掉泡沫”的过程。究其原因,是因为从“十二五”规划来分析,国内未来对光伏产品会有很大需求,但这一需求释放出来需要一个过程。而未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仍旧是光伏企业最根本的方向所在。
 
  与此同时,业界认为,一旦《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相信也会给光伏产业带来大红包。
 
  2005年无锡尚德登陆纽交所后,中国光伏产业开始了光明之旅。但激情总有过去的时候,激情过后往往才是真实的显现。中国光伏产业有没有泡沫?这个泡沫何时会破裂?
 
  年初至今,国内光伏行业经历了价格暴跌、库存激增、债务高企、海外“双反”等一连串厄运,整个行业在三季度末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市场一片萧索。尽管欧洲主要光伏安装国削减补贴以及随后爆发的欧债危机被视为导致上述一幕的直接导火索,但本报记者近日从业内多方调查获悉,当前的这种困局其实早在近几年光伏行业无序竞争与产能跃进的过程中就已肇因。
 
  事实上,正是去年光伏行业高歌猛进之际的大量投机性新增产能,才酿成了今年来价格一路下滑、产能严重过剩的“苦酒”。而最低价中标与低行业标准这些行政弊端则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上述行业“乱象”。如果说产能过剩仅仅导致光伏产业消化不良的话,那么在大量投机资本蜂拥而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低质、低劣光伏产品则可能真正给行业带来致命威胁。详细
 
  事实上,除了海外市场的影响外,中国光伏企业“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也是导致寒冬期来临的重要原因。
 
  刚刚起步的光伏产业突然面临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寒冬”,折射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层困惑:凭概念、靠政策一哄而上,许多企业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陷入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泥坑不能自拔。
 
  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技术突破方面,新兴产业是要有韧性的,十年磨一剑,“弯道超车”非常难。但是,一些地方脱离市场需求规划产业发展,热衷于搞大项目、大引进、大投资,导致企业扎堆,产能急剧扩大。短短几年间,我国光伏产品产能居然严重过剩,就是这种“大干快上”的恶果。在需求萎缩,产品档次没能拉开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必然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淖。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研究市场,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或许是国内光伏企业“过冬”的当务之急。详细
 
  数据表明,为生产光伏产品,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EVA、浆料等原材料。中国生产企业在2010年从美国进口的设备及支付的技术转让费不少于30亿美元。中国光伏业内人士直言,中国对美出口光伏产品金额小于从美进口的金额。因此,如果中美开打光伏贸易战,美国的损失恐怕更大。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指出,企业并不惧怕美国的调查,相反,企业还会逆势前行,继续在技术、研发、市场方面作出长足努力,实现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应诉企业并未寄希望在初裁阶段就认定不存在产业损害。”李磊指出,中国企业积极参加初裁阶段的抗辩工作将为终裁阶段的抗辩工作打下基础。详细
 
  些许的政策扶持实在难以解救光伏行业。即便是国内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也并非真正利于光伏行业的发展,反而会令光伏走上风电“弃风”的老路。当前,间歇式能源消纳技术还不成熟,根据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风电、太阳能并网技术要到2020年才有可能大规模成熟。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风电、光伏还难以大规模并网。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过冬”?须直面四大危机
 
  激烈争端的背后,是全球光伏产业陷入冰谷期,有着庞大产能的中国光伏制造业,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尽管过去几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机构。2008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为4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仅为0.73%。而在2007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为2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为0.8%。而传统光伏大国德国2008年的光伏系统安装量1500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达到27.27%;欧洲另一光伏大国西班牙的安装量则达到2511MW,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则高达45.65%。
 
    面对欧债危机和美国反倾销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光伏产业一下子进入了严冬。大家一致看好的21世纪最有前景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真的由盛转衰了吗?如今正在经历寒冬的光伏产业,真的可能催生光伏发电的春天吗?
 
 
  前几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热得发烫。而今年,随着欧美市场的动荡,这一新兴产业却突然一落千丈。不仅当初满怀淘金热望进入这一领域的中小企业日子艰难,就连尚德、英利这样的行业巨头,也爆出巨额亏损,甚至不得不开始遣散员工,收缩规模。
 
  其实,这样的“洗牌”在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都轮番上演过。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企业的生生死死都是正常的现象,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对热闹时的一哄而上,我们不必奇怪,对困难时的纷纷倒闭,也不必惊慌,毕竟我们不再是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最终由市场去调节、去决定。
 
  光伏产业自身的技术进步也将推动这一领域的加快发展。随着太阳能薄膜技术的成熟、应用,晶硅技术的能耗高和污染重等弊端将被克服,而技术走向成熟以后成本持续下降,太阳能光伏产业必然会真正驶入快车道,迎来新一轮大发展。详细
 
  商务部:光伏产业要开拓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日前,商务部机电与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在中国太阳能产业高层论坛上表示,目前欧洲国家光伏市场增速放缓,北美、亚洲一些新兴市场需求正在兴起,国内市场已经启动。“我国光伏产业要努力开拓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张骥表示,我国太阳能产业当前必须注重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注重技术创新;二要加强产业规划;三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四是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展望2012年,光伏产业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既有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新兴光伏市场快速崛起等有利发展趋势,又有供需严重失衡,欧美国家“反倾销、反补贴”大棒威胁等不利因素。
 
  2012年,预计部分资金需求急迫的企业为获得现金,在现货市场上加速抛售手中的库存和原料,将加剧价格下跌步伐。可能的后果即为:一旦产品价格跌破企业制造业现金成本,企业将开始降低产能避免现金净流出,但是降低产能后设备等固定成本的摊提压力又将出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将会涌现企业倒闭潮。情况的好转预计要到2012年二季度,届时市场进入旺季期,部分落后产能也将在此期间被淘汰,产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小高潮。
 
   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将步入大调整期。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稳步增长,产业对外依赖度逐步下降,但由于市场供需失衡严重,外加美国“双反”调查重压,行业竞争将愈加残酷与非理性,产业整合迫在眉睫,企业开始进入薄利时代,优质企业面临国外资本入侵的严峻挑战等。
 
  总的看,明年我国光伏产业将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的误导有待更正,国内市场启动受“并网难”制约,产品对外依赖性仍过高,产业整合成本较大,行业规范难度不小等问题。详细
 
   如今光伏产业正在经历的寒冬,却有可能催生光伏发电的春天。
 
  “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也大大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反而为实现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天威新能源总经理高正飞告诉记者,经过这一轮价格雪崩,目前每每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成本已经降到0.8美元左右。“按照目前美国和意大利的电价水平,不需要政府补贴就已经可以实现平价上网。在中国,离‘1元1度电’的平价上网时代,也不会是太远的事情。”
 
  天威新能源首席技术官张凤鸣博士认为,光伏行业的发展,初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补贴,但从长远看,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靠市场价格推动,不能总靠政策。不断提高产业成熟度,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进而降低发电成本,才能不断拓展国内市场。实现“1元1度电”,将是光伏产业良性发展的开始。
 
  “经过这一轮暴跌,企业的心态平和了不少。我认为光伏产业从此就将进入低成本竞争的时代。”高正飞说,“我们所有研究的技术进步和工艺改进,核心都是围绕提高转化率、降低成本,为春天到来做好准备。”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 严冬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