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核聚变舞台的中国身影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1-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国核聚变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就制定了以实现受控热核聚变为主要目标,此后始终坚持稳定、渐进的发展方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集中以托卡马克为主要研究途径。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大中型托卡马克发展计划,探索先进托卡马克运行模式及稳态控制模式。2006年建成的大型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具有稳态等特点,可以为正在建造的ITER装置开展多种前期实验研究。EAST的成功建设也得到了国际聚变研究专家的极高评价。《科学》、《自然》杂志对此做了长篇报道。由29位国际聚变界权威人士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认为“EAST是全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全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2007年9月,我国向ITER组织递交国家主席签署的两个协定批准书,标志着我国正式加入ITER计划。2008年10月10日,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正式成立。据了解,中国在ITER计划建设中的投入占ITER总投入的10%。ITER计划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也是迄今中国投入最大的国际科学工程。参与该计划研究工作的中国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中国在ITER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了解,按照ITER各参与国之间的责任划分,中国独立承担ITER所有超导馈线系统的设计与制造。由于这些系统不仅涉及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还涵盖真空、低温和高压绝缘等多学科,是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关键部件之一,设计要求高,制造难度大。2008年12月19日,我国核聚变研究获重大进展,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科研人员在高温超导大电流引线试验中获得了通过90千安电流的成果,这是当时世界各国获得的最高纪录。而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这一纪录目前还无人能破。此前,日本、德国的相关科研机构曾针对ITER的超导馈线系统,分别研发了60千安和80千安的高温超导电流引线。
分享到:

关键字:核聚变 舞台 中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