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重庆快充模式或存隐患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2-07-24 浏览:0次

    中国储能网讯:记者获悉,《重庆主城区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布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在编制中,2010年底公布的“十二五”期间由重庆电力投资建设30个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1000台交流充电桩的旧规划或将进行大调整。

    而重庆此次《规划》编制的原因,与重庆主推的大功率快充模式的纯电动公交车不无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重庆科技局人士表示,快充模式虽在欧洲盛行,但国内充换电运营商并未推广,也并未写入重庆电力此前的建设规划当中。

    因此,此番编制《规划》,将快速充电站规划写入其中显得格外重要。

    快充模式隐忧

    虽然目前重庆快充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但因为适应发展的规划的缺失,重庆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之路隐患重重。

    “因为快充功率过高,对电网或将存在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快充模式对电网的影响,目前并无明确的结论,如果规划不当,肯定不利于其发展。但等到问题发生时,再去处理再去规划,代价会非常大。

    据悉,《重庆市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研究》项目联合了长安、恒通、市规划局、中国电科院等汽车厂商和电力企业,共同制定重庆市首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标准的制定将为重庆市充电设施的规划、建设、验收等工作提供依据。

    该《研究》或将从技术层面减少快充对电网的影响,但若无针对性的建设规划,单单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新模式的发展仍然前景堪忧。

    作为全国唯一推广快充的城市,重庆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适合作为快充模式的试点地区。

    据了解,重庆位于三峡库区、依靠三峡电网,较为廉价电能是其成为快充的基础条件,并为电网耐冲击性等奠定了基础。

    此外,重庆名为“山城”,山多平地少无法满足换电站对场地的需求。因而在重庆推广国网“换电”模式存在困难,也为其选择快充提供了地理上的基础。在产业方面,有配套的快充客车生产商也为重庆选择快充模式提供了可能。

    关于快充模式的发展,恒通电动客车执行董事邓平表示,目前电力公司的做法是建设集中快充站,这样对电网将存在一些影响。

    如果将充电桩分散建设,其对电网冲击也分散了。邓平认为,目前没有人来做统率的工作,充电站的布点牵涉到场地、消防等诸多方面,谁来协调?单靠电力公司或者整车厂,肯定不行。

    统一规划缺失的代价

    在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调整已有先例。记者了解到,杭州最初建有200台充电桩,随着国家电网“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运营模式的提出,杭州转而大力建设充换电站。

    但规划调整也伴随着一些代价,杭州昔日200个充电桩自此无人问津,蒙上了厚厚的灰尘。代价的大小与规划调整的时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倘若有效规划迟迟不出,除了代价惨重,还将制约新模式的发展。

    从2011年4月至今,31辆由恒通电动客车生产的纯电动公交车已陆续出现在重庆街头。这些公交车内置钛酸锂电池。该电池能量密度虽低,但循环寿命较长,因此需使用大功率快充补充电能。

    邓平告诉记者,该车每次充电仅需十分钟,充一次电能行驶40公里左右,每天充电6次,能够满足公交车的运营。

    据了解,目前全国仅重庆使用该模式。全国首座快充站建在重庆空港内,站内装有6个充电桩。

    重庆电力公司一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建设快充站主要根据公交集团运营的线路来安排。根据使用情况,配备简易的快充设施,没有必要建设大型快充站。“今年还将建设8座简易快充站。”

    而重庆电动客车使用者重庆公交集团并不认同这种“按使用情况”进行布点的方式。该集团一名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充电站都是建设在公交站场里,没有站场但需要充电的地方就无法建设。但电动汽车充电站肯定需要由政府来统一协调。

    记者在多方采访中了解到,电力公司、整车厂商、公交集团之间的意见难以统一的问题恰恰因为无人协调。

    重庆科委一位处长告诉记者,重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主要由科委负责,但规划、充电站等方面由其他部门各负其责。但实际上中间的很多协调工作落在了整车厂商的身上。

    上述电力公司知情人士也承认,跟车厂签订过战略协议,共同推动重庆市的发展。但政府层面尚未出台正式的政策,只有一些会议纪要或者领导单方面的要求。



 

分享到:

关键字:重庆 充换电站 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