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龙源首建中国大型低风速风电场并实现突破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2-10-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如果还延续在甘肃、内蒙古开发风电“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风格,开发企业恐怕就要消化不良了,在鱼米之乡的安徽,唯有细烹小鲜、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吸收。
 
  比“零的突破”更为有意义的是,它证明了中国广大的低风速地区已具备开发价值。
 
  这里曾被风电开发者视为鸡肋,这里甚至被定论为风电禁地,从2007年开始,安徽一家能源公司在这里测风长达两年之久,最终草草收兵。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安徽乃至中国首个大型低风速风电场却在安徽省来安县建成。
 
  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发电2.5亿度的龙源电力来安风电场同时给了国家能源局一剂强心针。此前,风电在“三北”地区的空间所剩无几,国家能源局意欲鼓励开发中国内陆风电,但由于没有成规模的成功先例而犹豫不定。
 
  “低风速到底有多大的开发价值,有没有风力发电机真正适合低风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的官员曾向记者询问。安徽来安风电场预期的年利润多少打消了些主管单位的顾虑,竞争者华能集团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钦佩。
 
  早在2011年5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就曾表示,在目前大基地风电建设之外,未来国家将支持在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发展低风速风电场,并已被纳入“十二五”风电发展规划,预计开发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一时间,安徽、湖南、湖北、云南等风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成为风电开发企业的新战场。
 
  为什么是低风速?
 
  在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看来,占全国风资源68%份额的广大内陆地区必须拿下,2009年12月龙源电力上市时,他曾向投资者许下风电装机年增长200万千瓦的诺言。而“三北”地区严重限电和风资源瓜分殆尽的现状,使得龙源电力寄希望于在内陆杀出一条血路。
 
  而事实上,低风速内陆地区也存在开发的合理性。
 
  中国风电设备企业的数量和产能的急剧扩张,导致了行业内的价格战,风力发电机价格从2007年的6000元/千瓦腰斩到2010年的3000多元/千瓦,风电开发企业的工程造价随之迅速下滑,之前无法盈利的低风速地区逐渐有利可图。
 
  三北地区严重的限电措施,导致2011年中国风力发电损失100亿度、50亿元,而内陆省份消纳能力强、电网架构完善,目前基本不存在限电现象,加上全国最高的0.61元/度的上网电价,内陆发展风电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风机设备厂商从买图纸阶段逐步过渡到尝试创新,有实力的厂商研发出了初步适合中国内陆地区的低风速风机。
 
  风电行业的悄然变化,使得开发企业终于有勇气迈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脚。
 
  迈出来安之“脚”
 
  起先,拿着最先在这里测风的那家公司掌握的风资源数据,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也不无顾虑,夏季基本无风、年平均风速只有5米/秒,风况还不如临近省份的江苏内陆,难怪他们“望风兴叹”。
 
  然而,当看到他们所用的测风塔高度只有10米-20米时,谢长军又重拾了几近破灭的希望,他马上下达指令,重新测量安徽来安县的风资源。
 
  测风塔随即升高了五六倍,一年下来,龙源电力发现,来安县的年平均风速可达到6米/秒,在丘陵顶部、树木少处、水面上部,风资源状况更好,在此建设风电场应该可以盈利。
 
  2010年3月12日,当其他风电开发公司还对低风速犹豫不决时,龙源电力从辽宁公司和江苏公司抽调人马,火速组建了安徽公司,在当时还处于风电处女地的安徽落下了“来安之子”。
 
  从没这么精细过
 
  如果还延续在甘肃、内蒙古开发风电“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风格,开发企业恐怕就要消化不良了,在鱼米之乡的安徽,唯有细烹小鲜、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吸收。
 
  龙源电力发现,在地形复杂、植被丛生的来安县,风机点位上几米的差别等同于盈利与亏损之间的差别。龙源电力安徽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保伟中告诉记者:“如果安装不精确,电量往往可以相差一倍,地形、地貌的影响非常大,最理想的地形是丘陵的下方有一片水面。”
 
  影响风机点位的还有庄稼、矿产资源、树木等因素,如果与当地居民难以协调,再好的点位也要放弃。
 
  与“三北”地区开发模式不同的地方还有风机排列。在风资源好的地方,风机即使排列的紧密一些也没有大碍,但在风小的内陆地区,风机间小小扰流导致的电量损失却是举足轻重。龙源电力的目标是把扰流影响降低到零。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还是风机本身,这也是国家能源局主管司局长久以来的担心,虽然多家企业宣称自己研发出了适合低风速的设备,但这种宣传是否符合实际,谁心里也没底。
 
  经过调研,龙源电力认为现有风机仍有不小的改进空间,保伟中找来供货商远景能源和国电联合动力的工程师商量对策。为了尽可能大的捕捉风能,叶片从87米增加到了93米,但随后龙源电力发现,增长叶片并没有使发电量有明显提高,原来,与叶片一起改进的还必须包括核心的控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的工作,使来安风电场的发电量提高了8%。“不过这有一个前提,”龙源电力安徽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王健告诉记者:“企业必须对风机有深刻理解,自己有能力设计风机,那些买图纸生产出来的风机企业,不知道如何改进。”
 
  此外,龙源电力在风机上加装扰流板、温控器等零部件,可以提高将近3%的发电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宝贵的电量,龙源电力制定了独特的运营办法,如严密监控风机的任何微小故障、停机检修时间等,不放弃哪怕是百分之零点一的改进方式。
 
  在保伟中看来,这些改进方式完全可以应用到高风速地区,如果每台风机发电量的小幅提升乘以风机总数,那将是庞大的发电量。
 
  2011年5月10日,龙源安徽公司25万千瓦低风速风电场竣工投产,实现了安徽省风电零的突破,比“零的突破“更为有意义的则是,它证明了中国广大的低风速地区已具备开发价值。
 
  低风速中的大智慧
 
  不过,在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安徽等内陆地区,开发企业也会碰到一些特有的困难。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搬了条板凳横在道路中央,挡住了通往山顶的汽车,龙源电力的施工曾一度难以得到部分百姓的理解,甚至还有一位老人投诉,风电施工搬走了他多年放牛时歇脚的大石头。安徽龙源公司的领导迅速派出两名员工又把这块石头搬回了原来的地方。在朱元璋故乡、小岗村改革试点的凤阳县,龙源电力面临与当地居民的沟通难题。
 
  而一旦遇上矿产、经济作物、、旅游区、军队用地等,成片的风电场地则会被人为肢解,达不到一定规模,低风速风电场肯定达不到盈利水平。正因如此,风资源较好的萧县和苏中很难建设成规模的风电场。
 
  王健告诉记者:“内陆地区开发风电在沟通协调方面往往需要大智慧。”
 
  看到龙源开发低风速的案例,大唐、华能等尾随而至,有限的风资源像“三北”地区那样瓜分殆尽。
 
  而龙源也加紧步伐,制定了以安徽来安为中心,分头出击的策略,马不停蹄地对滁州地区的明光、凤阳、定远、南樵、全椒以及邻近的巢湖、含山等地,进行了地毯式风资源普查工作,并迅速签订了开发协议,储备风资源已达300万千瓦。
分享到:

关键字:龙源电力 风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