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国网陷舆论旋涡 电改寻求新的突破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06-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最近,国家电网有点烦。先是传出在陕西和地方电网因利益纠葛发生冲突对峙。接着又是山东魏桥以低于国网的价格售电,让人产生国网赚取暴利的联想。旧波未平,新波又起,这两天又爆出“电表提速门”,电网一年就多收消费者多少亿元……一时间,国家电网似乎陷入舆论漩涡,成为众矢之的。
 
    姑且不论上述事件的是非曲直,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力央企,国网公司为何如此集中地受到舆论诟病,倒值得国网以及其他相关企业深思。
 
    其实,国网公司这些年来一直就没有离开过公众的视线,这倒并非完全因为其行业老大的地位,而在于其性质。作为供电企业,国网和老百姓可谓息息相关,大家每次交电费就会和它发生接触。因此,这样的企业受到关注也就在所难免。
 
    还不仅仅是电网企业,只要是和公众关系密切的企业就容易受到媒体“青睐”。比如石油领域的中石化和中石油,在轿车没有进入家庭的时候,它们和公众关系不直接,远没有今天的关注度高。当大家隔三岔五就要光顾加油站的时候,这些企业就浮出了水面。再加上油价的频繁波动,这些企业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相反,同样规模实力雄厚的神华就不显山不露水。因为现在买煤做饭、取暖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对煤炭价格已经不那么敏感,因此也就不会像关注国网、中石化、中石油那样关注同样实力雄厚,甚至利润更高的神华。
 
    而且,电网这样的公众公司还必须认识到,被舆论关注,形成舆论危机事件很可能已经常态化,甚至会更加严重。因为,目前这些企业还多了一件不受欢迎的垄断外衣,这件外衣很容易让公众的不满情绪加倍,容忍度降低。
 
    比如同样是提供面向消费者的产品,舆论就很少有把不满集中地倾泻于某一家家电企业。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是高度市场化的,如果公众不满意它的产品,完全可以有其他选择,一般犯不上和它纠缠。而对于垄断企业,由于无论你满意与否都别无选择,所以消费者有一种无奈。无奈很容易转化为不满,因此,垄断企业无论在价格还是服务上的任何问题都更容易被放大,被声讨。
 
    而且,垄断企业还有一大特点是关起门来自成一体,往往都缺乏透明性,公众很难搞清楚其内部的运作情况。于是爆出的“天价酒”、“天价灯”等信息很容易让人觉得就是垄断部门的常态。
 
    缺乏透明度让不满情绪再度发酵,从而形成更强大的负面舆论浪潮。对处于垄断地位且和公众关系密切的公司必须明白,面对如此日益汹涌的负面舆论浪潮,过去低调的鸵鸟政策,和任凭风吹浪打、依旧闲庭信步的风格恐怕已经过时,正视公众的质疑,坦诚接受媒体的监督,及时做出正面的回应才是明智的选择。
 
    当然,负面舆论一旦形成,要想靠几句表态、几句澄清就彻底扭转局面也的确不容易,有些本来就难扯清是非的辩解可能还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真诚的态度或许只能缓解压力,但无法彻底根除压力。真正能让垄断企业摆脱舆论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比如两桶油变成三桶、四桶,甚至五桶六桶,让竞争充分起来,那时候即使价格再上涨,消费者也不会再把矛头指向企业。因为价格一旦真正由市场决定,就不再是哪家公司所能左右,就像电视机涨价了,人们不会去怪罪海尔一样。
 
    但是,对于电网这类带有自然垄断的企业如何引入竞争的确是一道难题。我们很难想象,每个家庭能引入两条甚至三条电线,安装两块甚至三块电表,因为如此引入竞争付出的成本太高,而这个成本最后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但是难度不能成为改革停滞的借口,只要能真正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引入竞争的办法总能找到。比如破除行业壁垒,向民营领域开放,启动分布式电网建设等等,都是值得研究和推进的。
 
    我们期待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号角尽快吹响。
 
分享到:

关键字:国家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