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废旧电池堆放在仓库里无法处理
华西都市报记者现场探访废旧电池堆积仓库
●昨天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一颗纽扣电池,可以污染一个人一生的用水。
●目前我省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电池,每年约在4000吨左右。
●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仅成都市就收集到近400吨废旧电池。因为没有处置场填埋处理这批电池,一直被放置在位于新都区大丰镇成都市固废治理站内,9年来,废旧电池越堆越多。
昨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公众将目光聚焦在废旧电池回收起来后如何处置、如何加以利用上来。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电池,每年约在4000吨左右。而由于没有处理场地,仅成都市目前就囤积了近400吨废旧电池,已堆放了9年至今仍无法处理。
相关人士介绍说,如果由企业承担废旧电池拆解处理工作,那么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且每年能够收集的废旧电池量不够拆解企业的正常运转;如果将其填埋,处置场和经费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现在,如何处理这批废旧电池,依旧是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现状 堆放9年
成都400吨废旧电池无法处理
从2002年开始,成都就开始启动废旧电池的回收工作,至今已经收集到近400吨电池。因为没有处置场填埋处理这批电池,收集起来的废旧电池就一直被放置在位于新都区大丰镇成都市固废治理站内。这批电池到底怎么样了?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废旧电池堆放地一探究竟。
一进仓库的大门,这近400吨的电池,就像一座小山一样出现在记者的面前。它们被一个个麻袋装好,被堆砌在仓库的一边,足足占去了仓库将近一半的容积。因为历时较久,绝大多数的麻袋已经破旧不堪,上面积满了厚厚的一层灰。许多锈迹斑斑的电池也散落出来,开始腐烂掉。
据固废治理站张晓义介绍,为防止电池腐烂渗出液体污染土壤,仓库的地面已经做好防水处理,并在下面修建了液体收集池。如果有液体从电池中渗漏出来,就可以顺着地漏直接进入收集池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张晓义解释,因为没有合适的处置场来处理这些电池,这堆电池至今都只能堆放在这里,而回收工作仍在继续,堆放的电池也将越来越多。
“虽然集中堆放对环境的污染要小一些,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张晓义说。
难题 毫无收益
至今无一家企业建废电池处置厂
四川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毕朝文介绍:“由于填埋场选址困难,建设条件苛刻,这就导致收集后的废电池也只能暂存于大丰库房。”
“其实,废旧电池也可以再次利用。”毕朝文介绍说,如果把废旧电池拆解以后,外表的金属锌皮、两端的电极、内部的电解质和碳棒都可以回收利用。但拆解电池回收利用的前景不佳,所以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出资建设废电池处置厂。
至于原因,毕朝文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4人一户、每户年均用20节干电池的量来算,全省8800万人,每年大约能产生4000吨废旧电池。而从回收的电池中,最多只能提取回收到少量的金属物质。“目前锌的价格在每吨2万元左右,就全部按锌的价格来算,把全省的电池收集完毕,一个处置厂一年全部的收入大约只有400至500万元。”毕朝文说,利润按10%计,区区几十万元。“建一座达到环保要求的处置厂,至少需要投入1000万元以上,需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没有政府进行财政支持,没有一个企业愿意投资这项工作。”而且,一年4000吨的废旧电池,也不够支撑一个企业的原料来源,“如果从全国范围来收集电池,收集的人工成本、运输的成本又太高,企业根本承受不了。”
毕朝文介绍说,所以目前只有极个别的公益组织在继续从事此项工作,如成都市固体废物治理站。
解法 未来四年
我省将建两个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要建立处置场,只有这样,废旧电池才有地方可去。”毕朝文透露,未来四年,我省即将建设两个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即成都市与攀枝花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只有它们完成建设后,废旧电池的回收工作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按照国家要求,成都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将于2014年建设完毕,而攀枝花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也要等到2013年建设完毕。
毕朝文认为,如果各级财政能给予支持,采用以旧换新、财政补助或者其他奖励方式,肯定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居民分类归集的积极性。通过成都市的试点工作,也许可以逐步推广至全省甚至全国。
全国尚无成功处理废电池范例
毕朝文解释说,对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干电池,可以按照生活垃圾处置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对于分类收集后或者集中收贮待处置的废弃干电池,要么由持证单位进行综合利用,或者须经过固化等预处理后,由生活垃圾填埋场分设一个专用单元填埋。“但至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个省份具有综合利用或无害化专业处置废弃干电池的成功范例。”
“由此看来,国家环保部已经考虑到了废电池的污染防治工作,也已制定了有关鼓励、宣传性的政策、制度,但真正距废电池的集中回收、处置工作还有很大的距离。”毕朝文说。